近年来,锂电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宜春用技术革命与生态治理的双螺旋,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营收连续三年保持千亿规模 千亿产业的韧性突围(图)
7月25日,宜丰县九岭锂业的固废转化车间内,机械臂正将锂渣精准投料,在传送带的另一端,地质聚合物建材板鱼贯而出。该公司技术总监对记者说:“这些曾令人头疼的废料,现在成了紧俏的绿色建材。”
在百余公里外的宜春经开区,宜春时代第8代超充电池产线正以每0.8秒生产一块电池的速度刷新智造纪录——这是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交出的一份转型答卷。
8月4日,位于宜春经开区的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智慧仓储车间,叉车正在装运作业。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斌摄
战略重塑
从资源依赖到全链布局
曾有过行业高光时刻,也曾经历行业下行压力,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在十余年的探索中向新图强,发展思路更加明晰了。
这是一场战略重塑。
2023年,宜春市出台《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明确“打造国家级锂电新能源产业重要集聚区”的发展定位,提出“上游控、中游拓、下游争”总体发展思路。
《关于加快宜春市新能源(锂电)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旨在贯通“锂资源-锂材料-锂电池-锂应用-锂回收”全产业链。
“上游控”成为资源科学开发的关键词。宜春明确产业链上游“控总量、优结构”发展方向,依据生态环境容量严控开采总量,推动全市含锂瓷土矿采矿权整合。目前,宜丰—奉新集聚区已承担全市90%的采矿量、90%的选矿量和65%的锂盐生产,实现资源集约化开发。
中下游布局同样迅猛。宜春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注重推动各地差异化发展,明确宜春经开区主攻产业链下游,着力发展锂电池及应用,其他县市按照“链群配”思路发展正负极材料、隔膜等配套产业。
在宜春经开区,全球领先的第八代超级智造电池产线已投产,2024年仅宜春时代一家企业产值就超170亿元。清陶能源全球首条半固态电池量产线、国轩高科10GWh项目相继建成,全市锂电池产能突破90GWh。
这一战略在行业震荡期展现出强大韧性。2024年,在碳酸锂价格持续低迷背景下,宜春锂电产业中下游营收占比逆势提升至64%,较2022年增长26个百分点。
创新突围
技术攻坚破解产业痛点
碳酸锂成本居高不下、锂冶炼剩余物处置难、锂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面对产业发展瓶颈,宜春以企业为主体开启技术革命,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厚植产业发展新优势。
攻克有价资源利用技术,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在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下,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牵头,九岭锂业、赣锋锂业等20余家企业参与的“特色锂矿石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C类先导专项落地宜春。
目前,该C类先导专项已突破8项关键技术,形成9项标准,申请专利24件,正加快建设万吨级中试工程,不仅实现锂冶炼剩余物源头减量超30%,还实现锂及伴生资源的高效提取、大幅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攻克关键提锂技术,实现降本化。在万载县钶智新能源实验室,第四代“硫酸盐综合法”提锂技术将低品位锂云母提锂成本压缩至每吨6万元以内,与进口锂辉石成本相当。宜春江理锂电产业研究院研发的全湿法提锂技术更将能耗降低50%、锂冶炼剩余物减少50%,即将进入百公斤级中试阶段。
攻克固废高值化利用技术,实现产品化。宜春坚持“消化存量、控制增量”两手抓,将第三代锂云母提锂工艺产生的锂冶炼剩余物制造成建材产品。九岭锂业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发的地质聚合物配方,使锂冶炼剩余物掺合量突破40%,打通了固废高值化利用路径。
通过第四代提锂技术标准提升,从源头上实现无固废生产,做到资源“吃干榨尽”。随着《公路路基工程利用锂渣技术规范》实施及《锂渣粉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范》立项,锂冶炼剩余物正从“环境负担”变身“建材新宠”。
在监管科技前沿,宜春的“锂冶炼剩余物环境监管平台”涵盖了5G+投产、仓储、锂渣转运、AI智能预警系统等多种应用场景,接入33家重点企业实现全流程监管,效率提升超40%。
绿色蝶变
生态红线守护发展底色
盛夏,走进宜丰县宁德时代矿区,8670万元投入打造的生态修复示范区绿意盎然。两年间,宜春投入超3亿元完成矿山复绿4178亩,建成7座绿色矿山,实施矿山督察长制度。
宜春出台锂冶炼剩余物、涉锂长石粉、尾泥监管办法,“以消定产”倒逼企业压实主体责任,改进锂冶炼剩余物水洗工艺,同时建设5个规范化消纳场,对一时难以消纳的锂冶炼剩余物统一收储,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综合利用。
宜春将涉锂特征污染物铊的预警浓度从国标5μg/L提至2μg/L,氟化物从6mg/L提至2mg/L,加密监测网络覆盖企业和河流断面。
2024年11月,全国铊、锑环境风险防控工作座谈会选择在宜春召开。这座城市将涉锂污染防治经验刻入发展基因——在8个重点园区建设水质指纹溯源系统,筑起拦截坝提升应急能力,用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采选冶全过程“云监控”。
集群崛起
全产业链锻造世界级基地
走进宜春时代智能化车间,全球领先的CTC滑板底盘产线诠释着“宜春智造”的实力。总投资51.5亿元的江西国轩电池二期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满产后将形成年产30GWh的锂电池及电池包基地。
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已形成覆盖锂资源采选冶、关键材料、电池制造、应用回收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其中宜春经开区集聚锂电池企业11家,2024年锂电池产量达39GWh。
产业链协同效应日益凸显。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引入宁德时代入股直供磷酸铁锂,联合银锂新能源建设前驱体项目,省去碳酸锂制备环节,使正极材料每吨成本直降2400元。
政府同步推出“锂票通”票据融资工具,两年提供授信超45亿元;天然气基准价从4.4元/方降至3.8元/方,累计为企业减负10亿元。
龙头企业矩阵星光熠熠:负极材料龙头紫宸科技跻身全国前三,恩捷股份湿法隔膜打破日韩垄断,明冠新材料实现铝塑膜进口替代,睿达新能源等3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电池回收“白名单”,产业链配套能力持续提升。
如今,宜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锂电新能源产业保持稳中有进态势,营收连续三年保持千亿规模。
产业韧性足,破局动力强,宜春锂电的突围之路更坚实!
短评
当下,锂电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宜春锂电产业却连续三年营收保持千亿规模,其突围密码在于“新”与“韧”的深度融合。这非资源红利使然,而是战略前瞻、技术革命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力的成果。
深层次的产业转型,绝非顺境馈赠,必是危机倒逼下的系统性重构,驱动产业格局的深度重塑。宜春果断摒弃粗放依赖,以“上游控、中游拓、下游争”优化布局,推动资源集约、链群协同、全产业链发展。
技术创新是引擎。面对成本与环保双重压力,宜春立足长远,守牢生态底线,聚力产业攻坚,突破提锂降本技术,攻克固废高值化利用,实现变“渣”为宝,集群崛起。宜春在危机中锻造的产业韧性,为锂电新能源产业赢得发展主动,更赢得可持续未来。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