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变”促“质变”——柴桑区新塘乡以智能化推动传统农业升级

2025-08-07 04:43 阅读
江西日报

  炎炎夏日,九江市柴桑区新塘乡鑫丰茶园水雾氤氲,一行行喷滴灌设备正在为茶树精准补水,茶农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夏茶,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源于数字技术对传统茶园的重塑。去年,柴桑区入选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名单,获得中央和省、市财政总投资1.64亿元。该乡以此为契机,重点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项目建设,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过去,夏秋季高温干旱是茶农头疼的问题,茶树缺水容易导致夏秋茶品质差、产量低。如今,依托该项资金建成的智慧喷滴灌系统,成为鑫丰茶园的“智慧管家”——它能根据土壤墒情、天气变化自动调节灌溉量,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供给。“以前靠天吃饭,现在茶树科学喝水,夏秋茶长得又嫩又好!”茶农王水花一边采茶一边说,“以前在家闲着没事,如今在家门口采茶,一天能挣100多元钱呢!”

  改造后,鑫丰茶园夏秋茶鲜叶产量亩均提升300%以上,不仅能制作绿茶、红茶,还能为多家知名品牌奶茶商供应茶叶,年新增产值1000余万元。附加值提升了,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民生投入也更多了。村民既能收土地租金,又能在家门口务工,腰包更鼓了。

  在新塘乡胡桥村,智慧养鸡场的“科技范”同样亮眼。走进胡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鸡舍,层叠式养殖设施整齐排列,智能化集蛋、清粪、供料系统有序运转,20名员工轻松管理着34万羽蛋鸡。

  “以前投料、捡蛋全靠人工,现在机器自动干活,我只需在手机上看看数据就行。”公司负责人王贤辉介绍,使用乡村振兴资金引进的智能设备,让养鸡场年存栏蛋鸡增加到34万羽,年产蛋6800吨,鸡蛋凭借富硒、绿色认证,成为珠海、深圳等地市场的“香饽饽”。

  数字技术不仅让养鸡场提质增效,更让产业链强起来。鸡粪经发酵处理成肥料,卖给附近的果园,形成“养殖—粪污处理—种植”生态循环链。项目不仅为19户农户带来土地租金收益,村集体每年也可增收10万元。

  过去的胡桥村柿子园,1000余亩果树扎根山地,丰收时节的喜悦总被运输难题冲淡。果农们背着竹筐在陡坡上往返,一趟只能运几十公斤柿子,不仅效率低,颠簸中还常导致果实磕碰受损。“肩挑背扛磨破肩,好果运到市场成了次果。”这是老果农对过去运输难的无奈。

  农村综合性改革项目的落地,让这一切成为历史。如今,专为山地设计的轨道运输系统覆盖400亩核心产区,牵引车头拖着模块化车厢在山间穿梭,单次就能运送500公斤柿子,肥料、农资也能轻松送达果园深处。“以前10个人干一天的活,现在一个人操作轨道车半天就能完成。”胡桥村党支部书记项章良算起账来满脸笑意。

  从茶园的智慧喷滴灌,到果园的轨道运输,再到养殖场的数字化管理,“智变”带来“质变”,科技赋能让新塘乡产业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兴。截至去年底,该乡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曹诚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