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更有速度——南昌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速写

“在外奔波3个月了,四处考察项目选址始终没有眉目。在南昌出差的最后一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昌经开区。没想到,经开区的招商队伍不仅态度热情,专业能力更是让人佩服——从初次接触到基本敲定选址,前后沟通不到4个小时,当天就明确了合作意向。”聊起去年考察南昌经开区的经历,洋紫荆牙科器材(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智记忆犹新。南昌经开区用“温度”和“速度”最终促成洋紫荆制式义齿器材设计及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成为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刚到管委会大门口,就感受到经开区的开放与真诚。门岗大哥得知我们是来找厂房的,立刻给我们带路上门找到招商部门。”吕智坦言,原本很担心到南昌投资考察,人地生疏,但在踏入管委会大门看见门岗安保人员脸上热情笑容的那一刻便安心了。
“我们的态度就是经开区留给客商的‘第一印象’。”在管委会门岗工作多年的熊忠汉和袁凯,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各方来客。管委会门岗安保队伍几乎每个月都要迎接十几批客商,从主动询问需求到快速联系部门,看似平凡的门岗服务,实则是经开区营商环境的“第一窗口”。
正是这扇充满温度的“窗口”,让洋紫荆团队将初到经开区时的忐忑转变为笃定。这种从细节处流露的服务意识,成为企业选择落户的“加分项”。
“与洋紫荆团队首次见面,了解到项目需要170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厂房,我们现场对照规划地图,根据项目需求筛选出3处园区厂房作为备选,并立刻带着洋紫荆团队进行实地考察,介绍各园区的厂房布局、配套、区位交通条件等,进行精准推介,不到4个小时,企业就锁定电子信息产业园二期作为项目选址。”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说,要做企业的“导航仪”和“加速器”。
为推动项目落地,在接触项目一周内,招商队伍专程奔赴深圳考察项目公司,商讨敲定项目细节。“上门对接、全程跟进”的务实行动,让企业感受到开发区的诚意与效率。今年3月,洋紫荆制式义齿器材设计及生产基地项目正式签约,预计11月投产,达产后年产义齿1万颗以上,预计带动100人就业。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体会最深。近年来,不少新企业纷纷在南昌经开区落地开花,老企业在这里增资扩产。作为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德国费森尤斯集团在南昌经开区投资建设的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基地,已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医疗健康产业项目,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费森尤斯卡比(南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余蓉说:“面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集团先后在南昌经开区进行了6次增资扩产,产能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25.4%。”她特别提到,南昌经开区在用地、用工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要素支持,为项目扩产提供了充分保障。
“服务好企业的发展,既要有人文关怀,有温度,更要有办事效率,有速度。”南昌经开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建立“1+5”项目服务体系,成立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等工作专班,全周期提供项目推进优质服务,确保企业诉求得到及时响应。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南昌经开区聚力招商,不断引进新变量、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2024年新签约产业项目101个,投资总额310亿元。各部门组建“四大招商组+五大行业招商专班”,形成部门联动、资源融合、信息共享的招商工作矩阵,全年对接走访链上企业260余家。主动“转作风”靠前服务,有关负责干部一对一挂点服务,规上企业全覆盖,形成“走访对接+联合问诊+链条办理”服务模式,2024年推动麦格纳、国科军工等20余家链上企业实现项目“上新”、产能提升,新增投资约80亿元。
本报全媒体记者 林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