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赣鄱|亮剑,再亮剑!
文/黄仕琼
《亮剑》又要重播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亮剑》《历史的天空》《太行山上》《闯关东》等一批抗战题材经典视听作品将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这一安排既是对抗战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抗战精神的传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经典抗战剧传递出的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勇气、信念、团结,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亮剑》之所以成为经典,与李云龙这一灵魂人物的成功塑造密不可分。初看《亮剑》,我们会被李云龙的不羁形象所吸引。粗布军装、满脸硝烟,帽子是歪的、嘴是“碎”的。“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的战前动员,“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厉声训诫……这个团长有点狂、有点傲、有点痞,跟以往战争剧的正面人物形象大相径庭。这种“非典型英雄”的冲击力,让观众突然意识到:原来战火里的英雄,可以是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人”,这让英雄有了可触摸的真实。
后来,我们才懂这顶歪帽下藏着的,是被战火淬炼出的生存之道:“狼走千里吃肉”的战前动员,是因为物资严重不足,正襟危坐换不来手榴弹,不争不抢根本没有武器;他教战士的“土工作业法”,拿铁锹挖出来的不只是战壕,是在资源匮乏里硬生生抠出的生存空间。李云龙让我们明白,英雄从不是天生的超人,而是在绝境里选择“亮剑”的凡人。这种真实感让观众觉得亲切又敬佩,怎能不让人心动?
“古代剑客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李云龙最震撼人心的,还在于他身上这股“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他血液的信念。面对装备远超自己的日寇,他从不退缩,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冲锋。这种精神让他超越了个人的成败,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英雄。他和他的独立团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胜利,而是永远敢于战斗。此外,赵刚、孔捷、丁伟、楚云飞等其他重要人物也个个有血性、有担当,为抗击日寇贡献力量。“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在战争的洪流中,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人的流血牺牲,才有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才有了这片土地的安宁与希望。
我们也看见,像李云龙这样坚强的人,在失去爱人和兄弟时却像个孩子一样红了眼眶,这种反差恰恰使李云龙的形象更加真实动人。他的刚强是面对敌人的铠甲,而他的脆弱则是面对真情的软肋。铁汉亦有柔情,正是这份对爱人和兄弟的深沉情感,让我们相信,真正的英雄从不是没有软肋,而是明知有软肋,仍愿意为守护更多人,把自己活成坚不可摧的铠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牢记历史,懂得那些留在战争遗迹里的弹痕、凝固在史书上的牺牲,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必须时刻叩问内心的警钟。和平年代的居安思危,要求我们既不因当下的安稳而消解危机意识,也不因发展的成就淡化奋斗精神,必须始终以如履薄冰的审慎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夯实民族复兴的根基。
《亮剑》首播时,中国的GDP还不足20万亿元人民币;20年后的今天,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亮剑精神”也超越了军事范畴,成为面对强敌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民族品格象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亮剑,再亮剑!这“剑”不再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决绝,“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而变成了“不惹事但绝不怕事”的从容与底气,“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守。今天的“亮剑”,有实力作盾,有信念为锋,有十四亿中国人同心同德的力量为柄。这把“剑”,终将劈开前路的迷雾,护佑着一个民族向着更辽阔的未来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