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暑期防诈,家长不能做“甩手掌柜”

2025-08-07 17:20 阅读
大江网原创

  据《人民日报》8月6日报道,暑期,中小学生闲暇时间多,出行、出游、在家独处时使用手机、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的概率大,一些不法分子在涉世未深的孩子身上动起了歪心思。租借学生微信号、盗取儿童电话卡、打着“兼职”名义诱导未成年人拨打诈骗电话……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利用孩子进行电信诈骗。

  中小学生回归家庭,接触手机、网络时间大增。诈骗分子蠢蠢欲动,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让人防不胜防。防范中小学生暑期被诈骗,家长不能做“甩手掌柜”。

  租借学生微信账号,冒充熟人实施诈骗,是诈骗分子最常用的手段。不法分子以“短期租赁”“借用刷票”为名,诱骗学生出租个人微信账号,随后利用这些账号实施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我们要清楚,微信等社交账号采取实名制管理,出租、出借账号行为涉嫌违反平台规则。账号实名登记信息指向号主,即便使用者非本人,若涉及违法犯罪,号主同样要承担相应责任,学生一旦出租账号被他人用于实施犯罪,号主有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账号出租者即便不知对方租用账号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如果未能核实对方用途或存在明显不合理的高额回报,仍需承担相应责任。

  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轻信“高价租号”广告,任何要求提供账号、密码的行为都可能是诈骗,不要帮陌生人解封账号,避免被利用从事非法活动,要加强账号安全保护,定期修改密码。

  盗取儿童电话卡实施诈骗是另一种常见的诈骗手段。不法分子抓住了孩子们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弱,往往又乐于助人的特点,便将目光投向他们。不法分子通常谎称手机欠费或丢失,接近孩子并借用电话手表,伺机窃取电话卡或替换成废卡。

  家长要叮嘱孩子不要轻易将电话手表、手机等通信工具出借给陌生人。告诉孩子,成年人求助一般会找成年人,基本不会找未成年人。家长可以为孩子的电话手表设置复杂密码或图案锁,防止他人未经允许使用,并根据孩子的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功能权限。家长还可以将重要联系人设置为电话手表的通话“白名单”成员,仅允许与可信联系人通话,从而减少被诈骗的风险。一旦发现儿童手表的电话卡被盗或丢失,要立即联系运营商挂失账户、注销被盗电话卡,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不少骗子还会以“扫码领奖”“游戏充值”“解除防沉迷模式”等为由,引诱孩子们在指定平台上“刷单”。家长要给孩子划清“红线”——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未知软件,不向任何人透露家长的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遇到“要钱转账”情况,第一时间联系父母确认。

  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但核心目的都是“要钱”。暑期来临,家长不能做“甩手掌柜”,要保持警惕,多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绷紧防诈这根弦,因为孩子会放假,骗子不放假。

  (维扬书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