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以至善创至臻
文/刘 华
本书作者,八十高寿的蒋泽先,一手执刀为百姓治病,一手提笔为时代讴歌,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完成了自己的“百千万人生工程”——接诊手术过万,教授学生过千,著书获奖过百。
蒋泽先是江西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可谓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有《中国农民生死报告》《蔚蓝色的过渡》《中国大援建》等,至今笔耕不辍,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红军医院》即将新鲜出炉。他的医学著述和科普写作同样收获颇丰,新近又出版了一本医学专业书《医患沟通与口腔医疗风险防范:附医疗纠纷百例解读》,并期待有条件时重新启动《江西口腔发展史》出版计划。
蒋泽先于80岁生日之际,照片被挂在所在医院的醒目位置,这是医院对“卓越医师”一辈子治病救人、教书育人的褒扬。然而,蒋泽先不仅仅是挂了张头像在医院,他仍然是可以挂号看病、可以做手术的专家,他还挺忙呢。如此忙碌的蒋泽先,没有忘记给自己的80岁准备一份礼物,完成了一部厚重的回忆录——《医路一生》,这是对漫漫行医路的总结和回望。从中,我读出了一个人的精神重量,一个人的人生重量!
于当下的现实境遇中捧读《医路一生》,尤其令人感慨、感动。“写下我们那代医师与患者的过往之事,希望能有助医患和睦、治病救人。”正是这部回忆录的写作初衷。书中大量心系病人、情注患者的医疗故事,反映了“那时医患那时心”“远去医风远去情”,却也以作者的亲历,信服地传递着“至尊至爱”的真谛,闪耀着仁心的光芒,体现着仁术的力量,这些生动的故事既温暖了当年的患者,也启迪着如今的读者。作者年轻时提出,对病人要抱有同情心,诊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即便年纪大了,作者仍然坚持“工作第一,患者为友”。作者把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精神归结为一个朴实的“善”字,并且不断激励自己:要用至善创至臻。
本书贴近社会生活,充满悲悯情怀,敢于为普通人代言,人民性正是其作品价值的重要考量。不少抗灾的现场,都闪动作者的身影。当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年逾65岁的作者老当益壮,主动要求前往灾区采访,此时地震灾区余震不断,途中凶险难测,现场危机四伏,他仍数度赶赴抗震前线采访,创作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蔚蓝色的过渡》;三年以后,应江西援建小金指挥部邀请,江西省作协拟派员前去采访,考虑到作者已年近七旬及小金高海拔的恶劣环境条件,准备物色年轻作家去完成写作任务,后来觉得蒋泽先担纲更能保证写作质量,便试探性征询其意见,没想到,他慨然应允,马上出发,很快拿出了全景反映三年对口援建的《中国大援建》。
我长期从事文学组织工作,与作者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江西省作协推荐作家采写典型人物或事件,体裁一般为报告文学。蒋泽先写作的质量、速度和态度都值得信任。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那些重大选题,作者有求必应,而且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不提要求。蒋泽先把这种创作冲动归于自己的热爱。为了心中的热爱,为了肩头的责任,他能情不自禁地忘记自己付出的一切,忘记自己理该得到的所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成为文学编辑,即认识了蒋泽先,他爽朗的笑容和亲切的嗓音,以及他精益求精的医术和挥洒自如的文笔令我印象深刻。而捧读《医路一生》,我才算真正地全面认识了蒋泽先这个人。他的人生洋溢着热情、滋润着温情,真挚的情感在这部回忆录中得到相当从容的抒写,真可谓“医路一生情似海”,亲情、友情、同学情、师生情……医患之情是“面对依依生死情”,文友之情是“天地岁月惜有情”,缠绵的爱情则是感人至深的“婚姻不老初恋情”。一个“情”字贯穿字里行间,润亮平凡且不凡的人生。情,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人生的重量。
医路一生,始终肩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呵护生命、守卫健康的终身使命。回望蒋泽先的一生医路,但见桃李春风、杏林日暖,但见仁心熠熠、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