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传统风貌  留住根脉乡愁

2025-08-07 20:48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瑞颖报道:立秋时节,走进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白墙黛瓦的徽式民居依山而建,晒架上,红的辣椒、黄的玉米盛满竹匾。

传统村落蕴藏着历史记忆,承载着绵绵乡愁。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强调,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

当年年底,《上饶市婺源传统风貌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入上饶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立法计划。不久前,《条例》已由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填补立法空白

建构传统自然风貌和人文风貌的全域保护框架

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黄花。婺源有着“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风貌是其最重要、也是最独特的符号。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有蓝冠噪鹛、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年接待观鸟游客逾100万人次,年创观鸟经济效益逾1亿元;有8437公顷的油菜花海,今年春天吸引游客1025.6万人次。

 这里人文底蕴深厚,历史遗迹遍布乡野,有中国传统村落30个、古建筑3810余幢,是徽派建筑的大观园。

“以法治力量,把自然珍宝保护好,把文化瑰宝传承好,让传统风貌和现代元素有机交融。”上饶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周建新说,如今,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小切口”立法形式,填补了婺源传统风貌的立法保护空白。通过这一《条例》,构建“点状文化遗产、线性文化廊道、城乡面域肌理”立体保护格局,将有利于加强婺源传统风貌的保护与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加系统的制度保护。

《条例》将村庄水口、牌坊、桥梁、廊棚、驳岸、水埠、古井、石堨等散落在村落中的点状元素明确纳入保护范畴,对古驿道、乡间古道和溪流沿线的茶亭、码头、庙宇等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线性廊道进行保护,要求城市设计、村庄格局、传统建筑应当体现婺源地域特色、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守护点状文化遗产、串联线性文化廊道、维系城乡面域肌理。让婺源的县城与乡村既有风貌感又不失烟火气,在“形神兼备”中蓬勃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保护什么”“谁来保护”“怎么保护”等问题

《条例》共二十六条,回应了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如明确传统风貌的概念、认定标准,确定责任主体等。

《条例》解决了“保护什么”的问题。在认定标准方面,《条例》将婺源县的山、水、林、田、湖,或茶叶、油菜、中华荷包红鲤鱼等特色种植养殖纳入自然风貌。婺源传统村建筑和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婺源三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地名等纳入人文风貌。

在解决“谁来保护”的问题上,《条例》既明确了市、县、乡各级政府在婺源传统风貌保护传承工作中的职责范围,又对政府组成部门的责任进行规定,形成保护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特别要求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婺源传统风貌保护和传承工作,结合当地实际推动在村规民约中约定婺源传统风貌保护措施,实现治理触角向基层末梢的深度延伸。

另外,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激励,鼓励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以捐赠、认领、租赁、投资、提供技术服务等多元形式,深度参与婺源传统风貌的保护与传承;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全域保护格局。

在解决“怎么保护”的问题上,《条例》提出:一是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并严格执行;二是整体保护山水林田湖等自然风貌,禁止相关破坏行为;三是全面保护人文风貌(控制城市设计,保护村庄格局、传统建筑、线性文化遗产、乡村环境要素、文物等);四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传统地名;五是严格控制历史文化名镇(村)等的商业化开发;六是建立日常巡查管理制度,鼓励举报违法行为,明确相关法律责任。

注重立法效果

让《条例》有力度也有温度

“青砖灰瓦马头墙,新盖的屋得跟祖辈留下的老宅子一个样!”“眼瞅着三雕手艺就要断代了”……一条条带着泥土气的建议变成白纸黑字的条例。

如今,《条例》明确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注重延续婺源传统建筑风格;加强婺源三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24年春,上饶市人大常委会组建立法工作专班。一年间,专班走遍婺源全部乡镇、20余个村落,与村中老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宿经营者围坐交谈,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青砖黛瓦间落地生根。

立法既要“接地气”还要“起作用”。《条例》制定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从责任体系到实施机制都反复权衡推敲,确保可操作、能落地、见实效。

——在责任体系构建上,明确“四级联动”机制,市政府负责监督指导,县政府编制保护和传承规划,乡镇开展日常巡查,村委会推动将保护措施纳入村规民约。针对“保护资金不足”难题,《条例》鼓励社会资本以捐赠、认领、投资等方式参与,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古村落修复。

——在实施机制设计上,规范保护规划编制流程,要求“以连线、成片方式整体保护”,明确村落空间格局、建筑肌理等管控要求,建立日常巡查制度,鼓励群众举报违法行为,让保护无处不在。

“既明确禁止‘擅自开山采石、破坏古树名木’等行为,也规定通过宣传教育、专家咨询等机制提升保护意识。”周建新表示,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让法律制度有力度也有温度。

从一砖一瓦到一城一池,法治活水绵绵不绝,浸润着赣鄱文化的根与魂。

2016年12月1日,《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施行;2018年6月1日,《南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施行;2019年10月1日,《九江市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施行;2019年3月1日,《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施行;2022年1月1日,《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条例》施行;2022年1月1日,《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施行;2025年1月1日,《上饶市弋阳腔保护传承条例》施行……

古建续文脉,烟波载乡愁。在法治的护航下,江西将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更完善的制度保障,让文化根脉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