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丨“废料堆”炼出百亿“金山”
原标题:
“废料堆”炼出百亿“金山”
九江市柴桑区走出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协同之路
废弃金属如何“点石成金”,融入百亿产业链?51家循环经济企业如何打破壁垒,精密“编织”成覆盖多领域的“资源网”?这张网又如何在“绿色、智能、低碳”目标下高效协同,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日前,记者走进九江市柴桑区,解码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跃升的核心动能,探寻“废料堆”炼出百亿“金山”的答案。
核心技术突破:从“单打独斗”到“聚链成网”
从依赖进口到引领集群,一家企业的技术突破如何裂变出强劲产业链?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华林特钢集团。“过去一提模具钢,只能依赖进口,现在我们自己也能生产出标准模具钢。”该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梁先松信心十足,“下一步,要全力冲刺百亿元年产值!”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份底气的背后,是该集团十余年艰辛技术攻坚。梁先松坦言:“我们光是研发投入就超过1个亿。其中,如何将废合金钢转化为符合标准的模具钢,是团队遇到的核心障碍。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突破了关键瓶颈,咬着牙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打破国外垄断。”华林特钢集团的突破不仅让自身在模具钢领域站稳脚跟,更带动21家铁制品企业强劲发展,2024年实现产值77.94亿元。熔炉里翻腾的钢水,正是柴桑区以核心技术撬动产业链升级的炽热缩影。
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已渗透到柴桑区循环经济的各个领域:光大环保能源(九江)有限公司年均“吞下”数十万吨生活垃圾,“吐出”超3亿千瓦时绿色电力;威格尔金属制造有限公司每年“吃干榨尽”4万余吨废铝,月产3000吨铝合金锭;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5万吨农业废弃物……一个个“点石成金”的故事,非孤立存在。记者观察到,柴桑区通过核心企业引领、技术驱动,“编织”成一张覆盖金属新材料、农业循环等六大产业的精密“资源网”,这张“网”去年创造了135.46亿元的营收,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如今,51家循环经济企业在此汇聚,共同“编织”这张精密高效的“资源网”,一条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路径跃然眼前。
打通循环堵点:废弃物成了“香饽饽”
曾经令人避之不及的农业废弃物,如何在技术“点化”下成为产业链上的“香饽饽”?记者走进九江礼涞农业集团,一股发酵产生的温热气息扑面而来。“主角”正是让养殖户最头疼的畜禽粪污。“我们优先就近无害化处理,添加秸秆等辅料制成有机肥半成品还林还田。”该集团副总经理张海鹏介绍,这套循环农业模式打通种养循环堵点,已处理50万头生猪、500万羽蛋鸡的粪污,年产有机肥超20万吨。
在赤湖工业园区,协同效应更为直观。一家装饰防火板企业每日消耗的80吨蒸汽热能和一家建材企业所需的550吨原料,源头都指向光大环保能源(九江)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后,热能转化为绿色蒸汽供应园区8家企业,焚烧残渣加入水泥制成免烧砖。”总经理沈锋介绍,通过“数智大脑”全自动化处理,累计节约标准煤38.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4万吨。
“双园”协同赋能:更多项目加速落地
在赤湖工业园与沙城工业园,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正加速落地:国瑞重工35万吨铸锻项目产线轰鸣运转,融溢二期15万吨铸件项目投产在即,佳士能源、瑞轩新材料等十余个项目厂房拔地而起,年内达产后预计新增营收超50亿元。
项目何以跑出“加速度”?其背后是园区精准赋能的强力支撑——通过“柴商恳谈”机制精准解决企业诉求,推动总投资39.6789亿元的34个循环经济项目落地生根。沙城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肖远峰表示:“下一步将深挖赤湖公用码头的区位优势,打造朗山建材产业园枢纽;强化龙头企业牵引,扩大集群规模;完善政策供给,为锻造百亿级‘黄金链’注入动能。”
纵观柴桑区实践,一条清晰路径浮现。从一块钢的技术突破,到一个园区的循环生态,再到整个区域的产业跃升,柴桑区用“废料涅槃”的实践证明:循环经济并非成本负担,而是能炼出真金白银、创造生态价值的经济新赛道。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