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青春作笔,江西学子在丝路上写就鲜活的中国故事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吴雅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化先、付睿、陈旻报道:7月的赣鄱大地,暑气蒸腾,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眼里的光。
在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采风活动中,来自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成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媒体代表眼里“最亮的星”。他们不是外交人员,却用语言打破隔阂;不是文化学者,却用真诚连接心灵;不是导游,却把江西的瓷、茶、红土地故事,酿成了跨越山海的友谊佳酿。
不只是“传声筒”:用尊重解锁心贴心的交流
7月13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一群身着蓝白渐变T恤的志愿者翘首等待。
“一开始以为对接的是会说的英语的嘉宾,没想到不少嘉宾只说西班牙语或阿拉伯语!”江西财经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的徐慧玲至今记得,刚接到任务时的手忙脚乱。她和伙伴们急忙下载翻译器,对着屏幕逐句校准“办电话卡”“入住登记”的西班牙语表达,甚至提前了解各国嘉宾生活习惯和饮食禁忌,这些都被她写在笔记本上。
▲朱嘉欣与埃及新闻署代表穆罕默德·巴希格、埃及国有媒体管理委员会记者加马尔·埃尔赛德、《金字塔报》副主编谢里夫·奥马尔合影
但比翻译器、比英语词汇更管用的,是眼神里的真诚。在参观艾溪湖湿地公园时,为了让不会英语的80多岁的墨西哥头版俱乐部主席维吉里奥·阿德里安·阿里亚斯了解更多信息,徐慧玲便伸出手,用手势画出公园的模样;了解到行程里要去江中药谷,她早存好了“中国最美工厂”图片,一张张翻给老人看。维吉里奥·阿德里安·阿里亚斯为她点赞说:“南昌是一座生态城市,是世界的榜样。”
▲程诗菲与斯洛文尼亚《国际》杂志总编辑卡夫契奇·万尼亚合影
同样凌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4级英语笔译专业的邓江瑞在机场出口,迎接澳大利亚亚太新闻中心主任约翰・休伯特・奥蒙德・华莱士。“谢谢你这么晚了还来机场接我,太辛苦你了!”82岁的约翰・休伯特・奥蒙德・华莱士看到志愿者连声道谢。夜游南昌结束后,蹲守在宾馆的邓江瑞又一次准时与老人对接,他说:“看到你让我很暖心,今晚的夜游让我对南昌有了更直观的印象,迫不及待想探索更多故事。”
▲施丽琴与巴西新闻协会代表雅米莱·巴雷托、巴西247网站记者马塞洛·何塞·克鲁兹合影
▲邓江瑞与澳大利亚亚太新闻中心主任约翰·休伯特·奥蒙德·华莱士、亚太新闻中心项目经理李敬吉合影
江西师范大学21级英语专业的陈玉媚对此更有体会。在论坛活动过程中,承担着乌兹别克斯坦和柬埔寨嘉宾的服务工作,从酒店入住时的信息核对、房卡交接,到每日行程的提前提醒、时间节点确认,再到会议通知、活动安排的准确转达,他需要在英语和俄语之间切换,每一个环节都做得细致妥帖,像一枚精准的“衔接扣”。为了让翻译信息更有情感,她还学习了当地的礼仪,比如接待柬埔寨记者俱乐部主席布依格时,她特意学习了双手合十礼。“过去觉得翻译是‘单向输出’,现在才明白,尊重对方的文化,才是最好的翻译。”陈玉媚说。
不止于“看见”:用细节叩开文化共鸣的大门
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2级英语专业的彭艺藻特意向希腊财经日报记者佐伊斯·塞奥法尼斯介绍了家乡的青瓷,当希腊记者啧啧称奇,不停地举起相机拍摄图片,她突然想起课本里“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描述。“希腊有悠久的雕塑艺术,我们有千年瓷文化,他们拍瓷器的样子,像在和老祖宗对话。”这场无声的共鸣,让身为景德镇人的她深感自豪。
▲彭艺藻与希腊雅典记协代表艾卡特里尼·齐姆普拉基、希腊财经日报记者佐伊斯·塞奥法尼斯合影
而江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徐可欣,早把“共鸣”变成了服务技巧。在接机过程中,给哈萨克斯坦记联秘书长巴扬・拉马扎诺娃介绍鄱阳湖时,她笑着说:“这就像你们的巴尔喀什湖,都是大地的眼睛呀!”讲赣南茶文化,又补上一句“你们煮茶加奶,我们这儿的茶水配点心也很绝”。当对方用刚学会的中文说“谢谢”,她立刻回了句俄语“谢谢”。“真正的沟通,是帮对方找到‘熟悉的坐标’。”徐可欣的笔记本上,原来文化不是隔着玻璃的展品,是能聊到一块儿的家常。
这样的聊家常,在江西财经大学24级英语翻译专业的施丽琴对接巴西记者时,成了最好的“破冰船”。在金溪县香谷小镇,巴西247网站记者马塞洛·何塞·克鲁兹了解了金溪香料的发展历程后,他在展柜前递出名片,对着施丽琴说了不少西班牙语。她一边比划着,一边通过翻译器了解对方的心意:“他想把这些香料带回巴西,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的香料。”原来,当语言暂时失灵时,文化本身的吸引力,早已让陌生消弭。
▲徐慧玲与墨西哥记者联合会主席伊娃·华金娜·格雷罗合影
对文化细节的尊重,同样是架桥的基石。江西财经大学24级英语笔译专业的朱嘉欣对接埃及《金字塔报》副主编谢里夫・奥马尔等嘉宾时,提前做的“功课”成了最好的通行证。在参观江西鲍师傅食品有限公司糕点制作工厂时,在品尝试吃环节,她总是先关注配料表反复确认:“这个有没有动物油?那个含不含猪油成分?”被尊重也能催生更自然的文化亲近。这份藏在细节里的妥帖,让彼此的心防悄然卸下,当一行人走进抚州市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寻梦牡丹亭”实景演出的水袖刚一掠过夜空,谢里夫・奥马尔便立刻举起手机,在Facebook上开启了直播。“太震撼了,我想通过这个屏幕,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演出。”他对着镜头感慨道。
不只是服务者:从志愿服务到心灵同行的跨洋情谊
7月17日,傍晚的赣州,赞比亚科技媒体联盟协调人代表伊迪丝·姆温加突发牙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2级英语李思梦沉着应对,她不仅联系工作人员赶赴医院治疗,还像家人一样在急诊室当起临时翻译。当手术灯亮起时,她握住伊迪丝·姆温加的手说“别怕,疼就举举手”,那瞬间,伊迪丝·姆温眼里的依赖让李思梦突然觉得:“志愿者不只是‘服务者’,更是‘同行人’。”
▲志愿者王靖、张芷昀、李思梦、胡逸洋、江万涛(从左到右)与国外媒体记者代表合影
这样的“同行”,藏在无数细节里。埃及记者谢里夫·奥马尔每次视频时,会邀请朱嘉欣打招呼,“像把我当成了家人。”朱嘉欣回忆道;土耳其媒体创新技术协会主席穆斯塔法·库勒里临走前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给志愿者,字迹里的认真,比任何赞美都动人。
“从7月13日至7月20日,这一周像被按下了快进键,作为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活动志愿者的小组长,工作中虽然很紧张,但是每天都被新鲜又感动的瞬间填满。”姚世磊说。
离别的那天,机场里满是拥抱和眼泪。约翰・休伯特・奥蒙德・华莱士把澳大利亚带来的羊奶皂送给帮助过他的志愿者,反复说:“13次来中国,这次最暖”;法国Escaledenuit网站摄影记者扬·奥利维耶·韦尔内里用生硬的中文说“谢谢你”,声音里带着不舍。
这群年轻人或许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青春使者”。但当他们把翻译器里的文字,变成茶桌上的欢笑;把文化差异的鸿沟,填成手拉手的小路——他们用最鲜活的方式证明:青春的力量,从来不止于年龄。
就像陈玉媚说的:“和谐不是一百人说同一种话,而是一百种声音里,有彼此尊重的回响。”在赣鄱大地,在丝路之上,这群青年正用热情作笔,写着最动人的答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