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科学制定五年规划,既是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也是擘画未来发展蓝图的重要路径,还是破解新矛盾新问题的有效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这一论断为做好“十五五”时期规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精准契合了高质量发展“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的核心要义,既是破解当前发展矛盾的“钥匙”,也是重塑发展动能的“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推动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科学谋划、统筹兼顾,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规划好新旧动能转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当前,我国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呈现出旧力渐弱、新力正生的态势,挑战与机遇并存。传统产业中少部分需淘汰的落后产能还未完全淘汰,需要转型升级的产业还未竟全功,一些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地方存在旧动能“退潮”带来的转型阵痛。部分新兴产业取得了突破,但存在同质化发展、“内卷化”竞争等问题,一些产业处于“加速成长”但“根基未稳”的成长关键期,或由于市场需求尚未充分释放,还未形成规模效应;或由于技术突破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形成成熟产品。此外,在“孕育”期的未来产业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时间的沉淀才能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做好“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规划,要重点统筹好新动能培育和旧动能更新。要敢于淘汰不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传统落后产能,并制定退出时间表。同时,不能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一退了之,而是要部署好传统产业特别是地方优势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新兴产业布局,做好地方新兴产业补链、强链、延链部署,做强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新兴产业,防止一哄而上,造成产能过剩。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既明确未来产业的颠覆性和不确定性,配合国家对未来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又积极作为,依托地方资源、产业基础、科教资源等优势,以长远眼光精准布局未来产业发展细分赛道。
规划好突破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呈现出“量质齐升、多点突破”态势,但很多核心技术还处于攻坚期,突破性科技创新还面临“爬坡过坎”的严峻挑战。做好“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规划,推进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突破涌现是关键。地方要因地制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上持续用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上抓紧攻关。依托国家政策引领,汇聚人民智慧,瞄准符合地方需求和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布局“并跑”甚至“领跑”世界前沿性技术开发。要着眼地方长远发展布局基础性研发投入,创新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培育耐心资本,提升地方原始创新能力。在争取国家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的同时,依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财政实力布局地方重大实验室、谋划建设大科学装置、完善地方重大专项等,抓紧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攻关。
规划好未来战略性支撑。当前,我们正面临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战略博弈空前激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赢得优势的关键。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规划的全过程与各方面,确保规划方向与党中央决策部署高度契合,充分发挥党在协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的作用,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机制。统筹好教育科技人才规划,设立指向地方产业和科技发展人才需求的教育目标。大力推动“数字教育+科学教育”“数字教育+工程教育”的创新人才育人体系建设,通过数字教育改变个体学习路径,制定数字教育方案和规划布局。构建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层次工程人才、科技人才到高校任职,创造有利于教师对接行业需求的环境。以科教协同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融合,打造区域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协同创新平台,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积极支持科技创业,鼓励教育科技人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教育科技产业。
卢福财 刘剑松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