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作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桥梁,是典型的区域经济、特色经济、个性经济、差异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县域作为经济重要突破口,要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多元路径,通过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深化开放合作来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壮大县域特色富民产业。充分发挥其显著的比较优势、强劲的带动效应和突出的就业吸纳能力。农业资源禀赋突出的县域,应聚焦特色农产品开发,壮大特色种养业及食品加工业。具备良好制造业基础的县域,需完善产业平台建设,深化区域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优势制造业集群。旅游资源富集的县域,则要平衡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与农业、文化、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旅游发展质量。而毗邻大城市或占据交通要道的县域,可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本地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培育具有区域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一是着力培育新动能。强化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力度,通过“资源整合+引强育新+属地赋能”,打造适合本土的发展模式,强化核心产业集群,在产业链中构建起县域企业的竞争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破局突围的新动能。二是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坚持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打造产研融合平台,强化新老企业和科研平台的对接合作,促进项目精准对接,提升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效率,助力企业核心生产环节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打造更多高端产品。三是强化数字技术驱动作用。构建完善的县域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依托数据要素的高效流动特性,促进县域承接城市数字产业辐射。培育多元数字服务业态,打造更多智慧化县域生活生产场景,有效拓展发展维度。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要着力统筹补短板、锻长板、布前沿,推动主导产业借势而进、乘势而上。一方面,要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抢位发展。县域经济灵活,船小好掉头,是发展变革的主力军,必须要放眼长远,主动求变、主动应变,想方设法抢到发展先机。另一方面,要加码主导产业链,实现抱团发展。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断点、痛点,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协调运转,谋划和招引一批铸链补链延链强链的项目,进一步巩固“链主”优势,推进“链主”与链上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之间协同联动,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促进上下游之间以股权投资为纽带形成产业抱团,在产能、规模、效益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强跨区域合作,实现错位发展。县域并非“孤岛”,发展县域经济不仅要注重在县域内延伸产业链,还要主动打破地域界限,加强与毗邻地区的协作配合,助推产业链供应链跳出“低端锁定”,实现从“单打独斗”到“集群作战”的转变,不断提高产业链整体价值。促进县域与周边地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要加强区域联动与城乡联通,积极建设区域基础设施,缩短县域之间的时空距离,又要建立县域间产业协作机制,带动县域产业协同发展。促进陆海联动,加强内陆与沿海的交通、物流、产业合作,强化“枢纽对枢纽”开放功能,并使县域经济更好融入全球贸易网络,实现更大范围、更宽视野的资源共享。
谌鸿
(作者单位:江西水利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