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人民城市建设

2025-08-11 05:25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指明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人民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遵循中国特色城市发展规律,彰显人民核心地位

  城市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人民城市理念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普遍共性,又凸显了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与文化基因,是科学理论与我国实践探索有机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中华传统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城市建设经验的传承与升华。践行好人民城市理念,就是要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凝聚共识合力,发展普惠民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部分地区曾出现盲目扩张、忽视资源承载能力等问题,背离了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是更加全面科学理解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体现。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扎根于我国人口规模庞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实际,主动适应城市发展阶段新变化,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新部署,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从管理、技术、制度等多个方面持续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韧性城市。树立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以高水平城市管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只有遵循中国特色城市发展规律,才能使城市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彰显人民核心地位。

  ▌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管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管理好一座城市,要把菜篮子、人居环境、城市空间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好”“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工作。这就要求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各环节。

  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基础。要加大对城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风险感知、隐患治理和应急处突能力。

  功能配套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城市商业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商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公共服务是推进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要创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坚持精细治理,像“绣花”一样管好背街小巷、社区物业、公共空间,让城市运行更有效率。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畅通群众参与渠道,让市民成为城市管理的参与者、受益者。

  ▌激发中国特色城市发展动力,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主体,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深厚根基。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建设,必须尊重和保护人民在城市发展中的首创精神、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政府、社会、市民共同促进城市发展的强大合力。

  制度保障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基础。要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的政策扶持,降低创新门槛和试错成本。尤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激发群众参与创新的内生动力。

  平台搭建是推动创新实践的载体。要建设多元化创新平台,支持社区创新工坊、创客空间等基层创新载体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开展创新实践。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破从实验室到市场、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壁垒,让创新成果以最快速度惠及社会。搭建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平台,举办市民创新大赛、社区金点子征集等活动,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

  文化浸润是培育创新精神的土壤。要弘扬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文化,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讲好市民创新故事,让创新成为城市风尚。加强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市民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鼓励理念碰撞与经验交融,使城市成为滋养创新的肥沃土壤。

  ▌优化中国特色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城市实质上表现为人民群众从事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各项城市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城市空间的有效配置。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城市工作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其中就包括“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始终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

  生产布局要以绿色低碳为导向。要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培育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等绿色产业集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同时,推进产业升级,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与增收,为实现宜居生活筑牢根基。

  生活布局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础,合理规划社区养老、托幼、医疗、商超等设施,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适老化建设,确保居民能便捷享受基本服务。优化城市交通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缓解拥堵。保护历史街巷、古树名木等城市记忆空间,让居民在历史文脉与烟火气息中感受城市温情。

  生态布局要牢牢守住底线。要切实保护城市山体、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建设城市绿肺、口袋公园、生态廊道,不断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利用、调蓄、吸纳能力。全面实行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提高污水处理率,让居民在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便捷中,尽享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

  黄凤根 彭杏龙

  (作者分别系抚州市委党校教育长,马列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