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20年|从“挖金”到“种金”:看莫英富的“靠山吃山”路

2025-08-11 18:31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视频|熊祖颐、陆文青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 萍 吴文萱

编者按

山不言,自有其声;水不语,自有其韵。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两山”理念在中国大地广泛实践并得到有力检验,也成为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引领。江西正在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推动绿色生态这一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动能。目前,江西已累计创建10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从矿洞遍布到层峦叠翠,从浊流滚滚到清波荡漾,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人与自然的对话,清晰而坚定。

今日起,江西日报推出融媒体特别策划,邀您一同聆听那些镌刻在山水间的印迹——从挖黄金到种“黄金”的坚定脚步,从卖木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从煤老板到生态园主的二次创业……这些故事,是“两山”理念的生动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诠释,也诉说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绿色希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人物名片:

铜鼓县棋坪镇柏树村,是黄精种植大户莫英富的老家。眼瞅着快到村里了,车却拐了弯,在一座山前停下。

同行的县林场管理中心副主任唐均成指了指不远处的青山,“要看莫总的‘金山’,得先看看‘旧址’。”

沿着一条狭长的山路走进大山,记者这才发现:郁郁葱葱的山里居然藏着许多废弃的矿洞,一个挨着一个,洞口四周已经被绿植覆盖,不靠近还发现不了。走进洞里,百米深的矿坑里积着浑浊的雨水,裸露的灰白色矿壁像一道道伤疤,无声地讲述着当年的历史。

莫英富说:“这就是我们过去挖金子的矿洞。”

柏树村地处湘赣两省交界山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山里发现矿脉,有人挖到黄金了。于是,村民纷纷拿起镐头,蜂拥而上到山里挖金。很多外地人听说后,也慕名来淘金,一时间,河里淘金的,山上挖金的,小小的山村聚集了1万多人,热闹非凡。

“当时,我初中毕业,就跟着爷爷、父亲在昏暗的矿洞里挖金。起早摸黑干了3个月,金子的影子都没见着,5000块钱老底也花光了。”莫英富站在矿洞旁,用手指摩挲着矿石表面那些被铁镐反复敲击留下的凿痕说。

靠着挖金,村子富甲一方,成为远近闻名的“摩托村”。但打洞挖矿,使柏树村方圆十几公里的山林变得千疮百孔,金沙河的水变得浑浊。

1998年,铜鼓县政府痛下决心关闭金矿。不让挖金,村民就上山砍树。后来,县里又开始封山育林。靠山吃不了山的柏树村沦为省级贫困村,大批青壮年无奈外出打工。莫英富也背井离乡在外打了7年工。

村民们困惑:不挖矿,不砍树,环境是好了,往后吃啥?

“种过香菇,但破坏环境;种过巴西稻,市场不买账;种过辣椒,土壤不合适……”唐均成介绍着曾经发展过的产业。突围之路在哪?

柏树村人想到了黄精。柏树村2万多亩的山林中,生长着大量野生黄精。长久以来,村民就有挖野生黄精卖的传统。

莫英富回乡后,他留意到野生黄精的收购价从每公斤3元涨到了6元、10元……价格越来越高,但数量越来越少了。

“既然野生黄精能长得这么好,那自己种能不能成?”一个大胆的想法萌生了。

2013年,莫英富买来黄精苗开始试种,成为铜鼓县种植黄精第一人。第二年,他邀了几个合伙人,凑钱种下了100亩黄精。2018年,5亩高产基地里的黄精,每亩纯利润达6万元。

67a1aed08b8adead912f8d324fc74133.jpg

▲莫英富的黄精种苗基地。

村民们看到种黄精能赚钱,纷纷向莫英富取经,跟着种。

“咱到林子里看看?”记者跟着莫英富,钻进林子。“小心脚下,别绊着。”莫英富熟练地拨开一丛低矮的灌木,刨开土块,挖出一颗黄精块茎,“看,这就是我们的‘黄金’!”

a822e66eee7da357cf06177a91c01766.jpg

▲莫英富正在基地查看黄精生长情况。

“黄精适合在林子里种,林子好,黄精品质就好”“种黄精要小心根腐病、土壤不能太板结”“铜鼓林多,广泛分布着富硒土,种出来的黄精质量上乘”……莫英富讲起“黄精经”滔滔不绝。

莫英富带记者来到村民许付仁家中。前几年,在莫英富的带动下,村民许付仁种下了30亩黄精,每年仅出售黄精种子,夫妻二人就有上万元收入。许付仁满心欢喜地憧憬着:“再过三五年,这30亩林下黄精至少能卖几十万元。”

除了许付仁,目前100多户农户跟着莫英富种植黄精,莫英富和农户合作,建设了10个黄精基地。

看着远处那片在阳光下泛着翡翠光泽的山坡,莫英富说:“这山头过去光秃秃的,一刮风,到处都是灰尘。现在,乡亲的钱包鼓了,山林更绿了。靠山就得吃山,吃山还是得养山!”

eff9acf54f34471b5cde07ddc8a3a402.jpg

▲柏树村一角。

“环境好了,黄精品质岂不是更好了,乡亲们赚翻了吧?”记者问。

莫英富得意地说:“那只是我们的初级产品。走,带你看点新鲜的。”

来到展厅,但见货架上整齐地摆放黄精芝麻丸、黄精桃酥、九制黄精果脯等精深加工产品。

他顺手拿起一包黄精茶,“看看这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让黄精身价倍增,每斤黄精茶能卖好几百块钱呢。现在想想,这条路走对了!这青山啊,你好好养它,它就是金饭碗哟!”

如今,铜鼓县以生态立县,以黄精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黄精种植面积7.3万亩,年产量约3000吨,从业人员超1.2万人。已初步形成“育种+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模式,综合产值3亿元。

4507c608ada081533158e101edc15af2.jpg

▲莫英富正在展示黄精深加工产品。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