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三毛”竟然有着“江西籍贯”
今年是风靡中国的经典动漫形象“三毛”诞生90周年。那个“脑袋圆圆,鼻头俏皮,头顶永远只飘着三根头发”的小男孩,承载了几代中国人共同的童年记忆。
但你知道吗?这个深入人心的可爱形象,其实与江西有着不解之缘。8月10日,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之子、张乐平纪念馆名誉馆长张慰军,在南昌青苑书店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追寻张乐平抗战岁月——三毛诞生90周年”的阅读分享会。
在接受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张慰军透露,父亲张乐平在江西上饶经历了从恋爱到婚姻的阶段。尤为重要的是,抗战期间,“三毛之父”在江西生活长达4年之久。这段浸润烽火与生活气息的江西岁月,为他日后创作《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这两部传世经典,给予了深厚的生活根基和丰富营养。
张慰军向江西读者讲述父亲张乐平的故事。 (图/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1946年,张乐平在创作《三毛从军记》。
张乐平作品《小孩》(约1943年创作于赣州)。
“三毛之父”在上饶喜结良缘
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早在1935年就已诞生。最初,“三毛”还是一个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调皮男孩。正是经历了抗战岁月,才有了后来形象更加丰满的“三毛”。
张慰军动情地回忆道:“淞沪会战爆发后,父亲与一众漫画家迅速组建了抗战宣传队,以画笔为枪,奔走于大江南北,号召全民抗战。”他补充说:“父亲离开上海再返沪,前后有8年光景,其中4年多是在江西度过的。那段烽火岁月,是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时光,对他而言,江西也是一片意义非凡的土地。”
张乐平1940年来到上饶,次年与冯雏音在玉山结婚。“那时我母亲在玉山铁路小学当老师,我的大姐就是在上饶出生的。”后来,父母又从上饶辗转去了赣州,并在那里生下第二个孩子。张慰军认为:“在赣州生活的两年多时间,对父亲的艺术创作至关重要。经历了抗战洗礼,他的思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了深刻转变。”
两部经典作品在赣州萌芽
张乐平一家尚在赴赣州途中,当地报纸便已预告这位漫画大师的莅临,足见其声名之盛。在赣州,张乐平笔耕不辍,不仅在报端发表大量作品,更创办漫画杂志,以画笔为武器宣传抗战。
张慰军回忆道:“父亲在赣州创作的不少画作,日后皆成经典。”他特别提及抗战时期创作的两幅《孩子》,“其中一幅便是在赣州完成的。那时,父亲深入江西写生,目睹断壁残垣、家破人亡、孤儿流离失所的景象……”
这幅在赣州完成的画作,定格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瞬间:衣衫褴褛的孩子,小手紧按着干瘪的肚皮,孤零零地立在荒凉的路旁,茫然四顾,无家可归。张慰军感慨道:“我想,父亲描绘这些苦难,是为无助的孤儿发出悲悯的呼号。”而《三毛流浪记》最初那粒饱含同情心的种子,或许就在江西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悄然萌芽。
1945年1月,张乐平挥别赣州,前往广东梅县。抗战胜利后,他重返上海。1946年,《三毛从军记》横空出世,轰动全国;次年,不朽名篇《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引发社会巨大反响。此时期的张乐平,其画笔如匕首投枪,犀利地剖开社会的疮痍。而他在江西亲历的战火硝烟与人间悲欢,正是《三毛从军记》中无数故事与深刻批判思想的鲜活源泉。
这两部完全以图像叙事的作品,被誉为“没有文字的文学巨著”。《三毛流浪记》以其深沉的现实主义力量,被评价为可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相映生辉;《三毛从军记》则以其独特的幽默与讽刺锋芒,被视为能与《好兵帅克》比肩的世界经典作品。
旧居犹存 盼建教育基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三毛”形象诞生90周年。张慰军希望带着父亲的《三毛从军记》及其他抗战题材作品,重走父亲当年的抗战之路。“展览第一站选在赣州,因为这里是父亲抗战生涯中最重要的地方。此外,还希望能在上饶展出,期待得到当地支持。”
在赣州的日子里,生活虽清苦,却充满朴素的快乐。后来享誉画坛的“鬼才”黄永玉当时也在赣州,他将张乐平视为敬重的老大哥,曾笑称自己“一天24小时恨不得25小时跟在张乐平身边”。张慰军回忆说,黄永玉对父亲离开赣州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只带了一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画。”
此次来南昌前,张慰军专程探访了赣州。他告诉记者,几年前得知父亲旧居尚存时,便立即告知了黄永玉。“黄叔叔非常激动,当即表示要为我们家画内景图,因为那里他再熟悉不过了。”令人痛惜的是,黄永玉不久后溘然长逝,这幅承载共同记忆的画作成为永远的遗憾。
当年,张乐平借住在赣州老城一处大宅的小阁楼里。据黄永玉描述,“进出不能走正门,需绕道一座小学,再爬木梯才能到达。屋里只有一张桌子,既是饭桌也是画案,外加一张床,便是全部家当。”张慰军真切希望,这处记录父亲创作历程的旧居能改建为公益性的儿童教育基地,让更多孩子在这里走进“三毛”的世界。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