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中华记者的“娘家”

2025-08-12 08:20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文/城北

有一年秋天,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坐着女儿推的轮椅,来到了江西瑞金。

老前辈是个讲究之人,即便退休多年,也不见半分邋遢。头发用发胶梳得笔挺,油光锃亮的发丝,像黑线在织布机上排列得整整齐齐。浓浓的眉毛向两边垂着,秋风起,眉尖飘,你就不会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高高的鼻梁架着副黑框老花镜,眼睛依旧炯炯有神,眼珠一转,童趣与慈祥便从镜片中荡漾了出来。

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也受着帕金森的困扰——尤其在喝水时,手抖得厉害,将杯子送到嘴边都略显为难,水滴不时溅在蓝色衬衣上,像极了写书法溅飞的墨迹,一点一滴,晕开岁月的痕迹。

老人家先念叨着要去红井看看。秋日的阳光跟着颠簸的轮椅,在地上投下摇摇晃晃的长影,再同老人的目光一道,落在红井边那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石碑上。

他微微前倾身体,枯瘦的手,一只紧握在轮椅扶手上,一只稳稳地接过用竹筒勺盛满的清泉。

“怎么这会儿老前辈手不抖了呢?”我轻声问他的女儿。

“我父亲在特别虔诚的时候就会这般静穆,就像在奶奶照片前祭祀的时候,手也不会抖的!”

老人家没有立刻喝下井水,只是低头望着竹筒里晃动的水影,仿佛在这汪清水间,参透了自己的人生,看清了整个世界。

过了许久,他闭上眼睛,先闻了闻筒勺的竹香,那模样,像是在品鉴窖藏多年的珍贵饮品,小口抿下,细细咂摸,生怕以后再也没机会品尝到这井水的滋味,听不到这泉水叮咚响。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红井”

老人笑着自嘲说:“我这身老骨头恐怕是最后一次出远门喽,船到码头车到站,快到‘生命的终点’了,总得回‘生命的源头’来看看。”

“父亲说自己有‘两条命’。”女儿在一旁补充,“一条是自然的生命,源头在他母亲的娘家;另一条是职业的生命,源头便是他新闻事业的‘娘家’。”

老人一行刚刚在他母亲生活过的地方住了一个星期,探访了母亲的娘家。此番来江西,正是带着“朝圣”的心情,寻访新闻记者的“娘家”。

“新闻记者的‘娘家’?不是记协组织?您还要去北京吗?”我有些疑惑。

“我不去北京,就到‘瑞京’!”老人家哈哈一笑,示意家人推他去叶坪的红中社旧址。

他说的“瑞京”,正是瑞金的旧称。而红中社,便是1931年11月7日在这里诞生的红色中华通讯社——那是新华社的前身,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新闻机构。

△江西瑞金-红色中华通讯社

尽管老前辈对党史、新闻史熟稔于心,出于尊重,他还是安静地听完了讲解员的全程介绍。一路走,一路赞,眼里的光藏不住他对江西的爱;偶尔停下,也会轻声念叨,说江西这张新闻人“回娘家”的品牌还可以擦得更响。

“您说江西是新闻记者的‘娘家’,是因为瑞金有最早的新闻机构红中社吗?”我问前辈。

“那可不止一个红中社哟。”老人拄着拐杖强撑着站起来缓缓说道,“新闻学的根、新闻人的魂、新闻奖的源,都跟江西关系大着呢!”

是啊,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长河中,江西这片红土圣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中华新闻记者的“娘家”。众多江西籍新闻先驱,以其卓越的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程。

△江西鹰潭余江“韬奋故乡”

中国新闻奖的“江西名”。邹韬奋,这位来自江西余江的新闻巨擘,他的名字与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紧密相连。邹韬奋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他一生致力于新闻事业,秉持着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为大众带来有价值的信息。1993年,为了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邹韬奋的精神,中国设立了韬奋新闻奖。如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已然成为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表彰优秀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平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坚守初心,为新闻事业拼搏,得到新闻界的广泛认同。

△江西九江人徐宝璜出版中国最早新闻专著《新闻学》

中国新闻学的“江西缘”。江西九江的徐宝璜,是中国新闻学界和教育界的先驱。1916年,年仅23岁的徐宝璜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任,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开设了中国高等学府第一门新闻课程,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新闻人才,这成为中国高等新闻教育的开端。1918年,徐宝璜与蔡元培、邵飘萍一同成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也是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起源。1919年,徐宝璜出版了中国最早的新闻专著——《新闻学》,对新闻的性质、任务、价值,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报纸的编辑、采访、广告、发行,以及新闻事业与各方面的关系,做了全面的考察。蔡元培称其专著为“破天荒”之作。他为中国新闻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新闻从无到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开启了中国新闻学术研究的先河。

△江西九江柴桑黄远生故乡

中国新闻人的“江西先”。出生在九江市柴桑区新合镇涌塘村的黄远生,在新闻领域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黄远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记者”,“报界之奇才”。1912年,黄远生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启了记者生涯。之后他还主编过梁启超创办的《庸言》月刊,担任过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的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报》的撰述,同时还经常为《东方杂志》《论衡》和《国民公报》等报刊撰稿。黄远生秉承“主持公理、指斥时弊、为人民奔走呼号”的办报目标,认为记者应该“为民生社会请命”,反映民生疾苦。黄远生提倡“以浅近文艺普遍四周”,追求通俗和生动,他善于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贴切的比喻表现出来。他提出的新闻记者“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更是对新闻从业者素养的精准概括,影响深远。

中国新闻稿的“江西范”。还是“报界之奇才”黄远生,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创造了“新闻通讯 ”这种文体,还发明了“新闻日记”这种题材,用日记的形式来报道或评论当日的新闻。他的“远生通讯”题材重大、针砭时弊、细致详尽、通俗自然,成为当时新闻界的一大品牌。“远生通讯”对新闻敏感性要求极强,特别注重时效,特别注重用事实说话,当事实不足以作判断时,就仅仅提出事实,供社会参考,不急于妄发主张;还特别注重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善于抓住具体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嬉笑怒骂,涉笔成趣。

最早的红色新闻机构、最早的新闻研究专著、最早的现代新闻记者……轮椅上的老前辈望着红中社旧址的门牌,阳光落在他脸上,沟壑里仿佛都盛着欣慰。或许对他而言,这“娘家”二字,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从“江西缘”的深厚积淀,到“江西先”的勇立潮头,从“江西名”的熠熠荣光,到“江西范”的鲜活脉动,这片红土始终与中国新闻事业同频共振。

江西是新闻人的“娘家”,当然只是老前辈的一家之言,但每一个有情怀的新闻记者是不是因此更加向往到江西走一走、看一看呢?赣鄱烟火润笔锋,时代潮声入镜头。您的到来,“娘家”的热忱伴着红土的底蕴,让每一份奔赴都更有意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