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啊,不恨日本人能当兵吗?”抗战老兵王成国14岁参加八路军,用手榴弹炸鬼子

2025-08-12 15:20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报道:7月末,记者走进南昌县向塘镇的一所民居,见到了97岁的抗战老兵王成国。王老的儿子捧出珍藏的数枚纪念章,一枚一枚小心地帮老人佩戴在胸前。鲜艳的红,耀眼的金,像一簇簇火苗,跃动在这位老兵的胸口。老人坐在客厅的藤椅上,眼里焕发着光彩,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恨啊,不恨日本人能当兵吗?”说起当年参加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王成国兴致勃勃。谈起与日军斗智斗勇的往事,讲到“过瘾”处,他几次开怀而笑。

1928年2月,王成国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现昌邑市)。1941年,一位地下交通线的八路军战士暂居王成国家。当时正在读小学的他,心里很是佩服这位“八路”,经常和他聊天,听他讲打鬼子的故事。

一天,这位战士对王成国说:“小家伙,跟我当‘八路’去,扛起枪,咱一起把鬼子赶出去。”就这样,这年2月,14岁的王成国加入胶东军区十四团二营五连,成为一名交通警卫连战士,肩负起护送抗日干部从胶东到鲁南的重任。

那时的战斗充满艰辛与危险。王成国和战友们常常打伏击战,他们埋伏在老乡家的房顶上,待日本人的汽车驶近,便将手榴弹精准地扔到车上。然而,敌人的报复来得又快又狠,他们会疯狂地烧毁百姓的房屋。于是,部队转移到野外,利用山头、沟壑等地形继续与敌人周旋。“那时候我们用手榴弹多,因为这个我们自己会造。”王老的话语中透着一丝无奈。

1942年底,日军纠集万余名日伪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拉网扫荡”。“所有抗日部队都不固定驻扎,每天晚上都要转移。”王老说,那时部队化整为零,在百姓掩护下与敌人周旋。一次突围中,连队被包围,连长下令“砸了电台,跟小鬼子拼了!”战士们集中火力冲锋,突出包围时,全连已有30多名同志伤亡。

当记者问王成国在战场上是否害怕时,老人只是淡然一笑:“顾不得怕”

1943年12月,王成国所在部队驻扎地遭鬼子突袭,他所在排负责掩护大部队转移。激烈的战斗中,身边战友接连倒下,排长背部中弹,王成国也左腿负伤无法动弹。眼看鬼子越来越近,危急时刻,救援部队从鬼子背后发动攻击,鬼子闻声逃窜。“那时武器落后,情报不准,我命大,但很多战友牺牲了。”王老伤感地说。

受伤后,王成国被送到战地医院。当时医疗条件极差,为了躲避日军袭击,战地医院藏在地下。“其实就是挖通两口井,中间凿出通道,成了战地医院。”王老回忆道。没有麻醉,6名护士按住王成国,医生用一根探针连着绷带在贯穿伤洞里来回拉扯,血水四溅,剧痛难忍。可他硬是咬着牙挺了过来,清洗后上完药,手术便算完成。

让王成国铭记于心的是,尽管环境简陋,老百姓却把舍不得吃的东西都拿来给自己和其他伤病员吃,只为他们能尽快康复,重返战场继续打鬼子。如今,王成国左大腿上一前一后两个大大的凹洞,便是那段峥嵘岁月留下的深刻印记。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王成国也在不断成长。1944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前往抗大学习班学习,系统学习了唯物法、社会发展史和射击、刺杀、土工作业等知识。“经过组织上的教育,才知道抗战的大道理。”王老的话语中满是对组织培养的感激。

抗日战争结束后,王成国又相继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诸多战役。

1958年,王成国转业到地方工作,之后又数次调动工作单位,但无论身处哪个部门、担任什么职务,王成国都将全部感情融入工作之中,为地方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过去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国家强大了。国家强大,但不能停滞不前,人家进步,你不进步,还是落后。”王老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这是一位抗日老兵对国家发展的殷切期望,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初心与信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