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精神中的“江西红”

2025-08-13 07:45 阅读
当代江西
 

作者 |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题图 | 《对日战争宣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中华大地的宁静,赣鄱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红色防线。

从瑞金城发布抗日宣言到南昌城铁军出山,从万家岭大捷打破日军黄粱美梦到上高会战赢得精彩胜利,从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到敌后战场的誓死坚持,江西人民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用生命和热血浸润红土地,用鲜亮“江西红”诠释伟大抗战精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穿越时空烽烟,解码那些镌刻在赣鄱大地上的红色记忆。

 

百万赤子,千万石粮食,书写保家卫国壮阔篇章

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赣鄱儿女以天下为己任,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书写保家卫国的壮阔篇章。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鲜明立场和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

中央苏区成立御侮救国会,喊出抗日口号;瑞金群众集会声讨日本侵略者,民众踊跃参军;苏区军民发起募捐,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1934年7月,北上抗日先遣队高举抗日旗帜奉命出征,将民族义愤转化为共赴国难的抗争行动,有力推动了抗日运动的发展和民众的觉醒。

当卢沟桥的炮声点燃全国抗日怒火时,赣鄱大地上的爱国火焰早已熊熊燃烧。江西青年服务团以文艺唤醒民众起来抗日,南昌妇声社妇女为抗日将士们赶制军服,赣江木船业工人救国会几千名工人义务帮助抗日军队运输粮食、武器弹药,九江学生自发开办“抗日训练班”,发出“全民武装起来,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江西人民以抗日救亡为己任,积极应征入伍,踊跃出征杀敌,赣鄱大地处处涌现母送子、妻送夫,殷切寄语“报国杀敌”的动人场景。在全民族抗战阶段,江西全省征兵人数达103.7万人,占整个国统区应征兵员人数的7.5%,实征兵员位居全国第四。

粮食是支撑抗战的又一重要“生命线”。在全民族抗战阶段,江西与四川、湖南三省被称为“后方三大产粮区”。江西不仅保障了本省战区军民的粮食需求,更肩负起为多个战区驻军供应军粮的重任,江西每年上缴的军粮达1.5亿公斤,全民族抗战八年中江西贡献粮食达5000万石,占全国征粮总数的12.9%,为东南战场的持久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中,江西人民或奔走呼号唤醒民众,或参军参战,或募集物资支援前线,以爱国情怀为根,以担当行动为盾,在抗战岁月中筑起血肉长城。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印发的传单《中国能不能抗日?》。

血染大地,共赴民族大义,用生命诠释民族气节

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高高举起,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正式运作,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整训改编,铁军出山奔赴抗日第一线。新四军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与日伪军共作战2.46万余次,击毙日军11.7万余人。他们用生命诠释着民族气节,成为中国抗战不可撼动的精神脊梁。

庐山的云雾不仅见证了浴血奋战,更铭刻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关键足迹。1937年六七月间,在前期谈判基础上,国共两党又先后两次在庐山秘密举行谈判。周恩来两上庐山的不懈努力,为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

在庐山保卫战中,中国军民3000余人依托山势,秉持“死守匡庐,为民族洒最后一滴血”的决心,在“外无援兵、内少衣粮”的环境下,坚守9个月之久,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一位曾经参与攻山的日本士兵在日记中记录:“中国军队在庐山的英勇顽强让帝国军人见到了真正的中国军魂!”

 

国共两党庐山谈判会场旧貌(复原照)。

庐山沦陷后,中共党员、庐山游击队大队长胡茂赏率队昼耕夜战,多次袭扰日军。面对悬赏追捕,他毫不畏惧,带领队伍坚持战斗在抗日一线。1941年,被俘的胡茂赏为免凌辱毅然跳楼殉国,用“视死忽如归”的决绝,将民族气节融入保家卫国的战斗,化作侵略者无法摧毁的精神锋芒。

从庐山往东北百余公里,长江中的小孤山同样上演着悲壮一幕。日军占领湖(口)彭(泽)交界处小孤山后,在山上建起据点,架起了机枪、钢炮,意图火力封锁江面与道路。新四军江南挺进队决定拔除据点,王火应率突击队员化装奇袭,陶权带部阻截日伪援军。面对日伪兵的疯狂报复,战士们死守高地,最终击退强敌。

江西人民传承“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英雄气概,以鲜血和生命守护疆土、争取胜利。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赣鄱儿女没有被穷凶极恶的敌人所吓倒,而是抱定抗战到底的决心,勇敢战斗在最前线,“誓与山河共存亡”,书写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史诗。

在全民族抗战中,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84个县,有78个县遭日军严重烧杀淫掠,其中24个县城区几成焦土,房屋被毁39万多栋,土地荒芜300多万亩,难民和伤病员达510万以上,全省伤亡人口总计50余万。即使如此,江西军民从未屈服,抗争不止,构筑起一道钢铁防线,阻挡日军南下,使江西始终未全境沦陷。

庐山抗战纪念碑。

 

不畏强敌,敢于争取胜利,展示红土地强大韧劲

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进入全民族抗战后,江西是正面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22次大会战中,作战区域涉及江西的有6次。尽管面临着巨大困难和挑战,赣鄱儿女始终保持坚定的必胜信念,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顽强拼搏,最终迎来了抗战胜利。

1938年9月,万家岭战役中,中国军队布下重围,在反复拉锯中始终紧守防线,最终将被围日军大部歼灭。万家岭大捷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之一,几乎全歼日军第106师团,歼灭日军万余人,延缓了日军向武汉的推进速度,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叶挺评价万家岭大捷“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永垂不朽”。

德安万家岭战役图。

中共地下党员王启明率部防守德安,面对日军飞机重炮的狂轰滥炸,苦战五昼夜,毙伤日军2000余名,用“愈挫愈勇”的坚守诠释了守土有责的壮志豪言。

三年后的上高会战,中国军民再次书写辉煌。在日军几十架飞机的狂轰滥炸和持续猛攻下,中国军民顽强作战,死守阵地达5天之久,使两翼部队获得充裕时间,完成了对敌军的包围,为会战胜利立了大功。中共地下党员、上高县县长黄贤度发动3万余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抗战支前任务。

上高会战是一次典型的歼灭战,被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歼灭日军1.5万余人,有力支援和配合了正面战场其他战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

上高会战阵亡将士墓。

在这些胜利的背后,是无数国人的壮举。国立中正大学姚名达教授放下书本,组建抗日战地服务团,在前线冒着炮火抢救伤员累至昏厥,石口遇敌时高呼“书生报国最后时刻”,率团员徒手与敌相搏,壮烈牺牲。在家国危难面前,“文弱”外衣下的赤子之心亦能爆发出“血战到底”的勇毅。

岁月流转,当年的烽火战场已变模样,但那些镌刻在红土地上的民族记忆从未消失。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看到的不仅是胜利的荣光,更是激励后辈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这抹鲜亮的“江西红”,将永远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星空闪耀。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