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旗升起的地方看升旗,这堂“思政课”太燃了!

2025-08-13 09:29 阅读
江西共青团综合

当“青春影像”遇见江西南昌

这场与“英雄城”的光影之约

如一堂“红色思政课”

给来自全国各高校的青年学子们

刻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

 

和八万人看升旗

过一次特殊的建军节

 
1927年8月1日夜,八一南昌起义的硝烟,是人民不能忘却的集体记忆,为这座城市的基因链刻下永恒的红色密码。那声石破天惊的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
 
历史的旋律在回荡。军旗升起的地方,永远升腾着最炽热的希望。八一前夕,南昌八一广场上,八万名本地市民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早早地汇聚于此,彻夜等候,万人都在等待八一升旗式。
 
 
人潮中,一张张青年的面庞格外醒目。那是来自全国各地入围第八届“青春影像”青少年微电影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总结分享会的青年创作者们与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学生代表,他们身着统一服装,列队献唱《强军战歌》等歌曲,用嘹亮歌声向八一献礼,瞬间点燃了现场的爱国热忱。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万众瞩目中迎风招展,这一刻,全场肃立,行注目礼,炽热的爱国情怀在每个人心中激荡。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广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在军旗升起的地方看升旗,这是我们度过的最有意义的建军节!”青年学子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喜悦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回望红色初心

电影艺术家深情寄语青年

“长期以来,你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给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饱含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为红色思政课注入了精神动力;这封回信既是文艺界的行动指南,也是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推动红色文化薪火相传。(回信全文: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

导演江平带领青年学子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

7月31日上午,在第八届“青春影像”青少年微电影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总结分享会青年人才政策推介会暨创作者沙龙活动上,导演江平作红色主题分享,带着大家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他通过讲述那些铭刻着革命精神和时代记忆的电影作品,勉励青年,从红色文艺中汲取信仰力量,筑牢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八届“青春影像”青少年微电影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总结分享会7月31日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举办。各地入围师生代表近千人齐聚一堂,交流分享用影像记录青春故事的感受。

“要永葆敬畏之心,要扎根火热的生活,要坚定文化自信。” 电影艺术家宋晓英从青涩年华踏入片场,已有52年从影经历。在她看来,艺术创作必须扎根生活沃土,才能让人物形象真正活在人民中间。站在总结分享会的舞台上,宋晓英勉励青年创作者:“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你们的自信,就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底气。”

活动现场,全场大合唱《歌唱祖国》。

“听红歌、听红色故事更能深刻地让我们去面对当下的很多选择和职业的方向,我们要学习前辈的精神,敢拼敢闯。”青年导演、演员叶斯琦表示。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奋斗历程像是一部部生动的思政教材,感染着每一位现场的青年创作者。

当晚,导演江平、高希希、韩志君,演员颜丹晨等十多位影视界、演艺界人士为青年创作者“站台”,给青年创作者们送上鼓励和祝福。

 

来自湖南长沙的黄蕾旭表示,“我们想以南昌的新时代生活作为新中国的缩影,续写最近一部热门抗战题材电影的结局。”

 

极速打卡“英雄城”

为红色文化“出片”

本届活动在江西南昌举办,为全国青年创作者打开了认识南昌的窗口。而“南昌印象”主题单元的拍摄与展示,对他们而言,是一次“极限挑战”,更是一次关于红色文化的“同题共答”。

7月28日至30日,百余名各地青年创作者踏着青春步伐,通过短期实地采风拍摄,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等地。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建筑与地标场所,被青年创作者一一捕捉,化作灵感星火。

 

“真的太震撼了!亲眼见到了许多千年前的历史文物,这为我们今后的历史文化类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来自浙江宁波的青年视频创作者毛佳敏和小伙伴们,第一次走进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循着文物脉络触摸汉代风华。

 

坚定艺术理想

用青年镜头讲好中国故事

本届活动以“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为主题,围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绿色生态等方向,累计收到全国1100余所高校的7000余部作品,经公示后,68部作品入围总结分享会,包括50部微电影作品、9部短视频作品、9个微短剧剧本。

当代青年正试图通过自己的镜头语言,让红色记忆穿越时空——这既是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更是对红色革命精神生动的生动传承。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虽然硝烟早已散去,但父辈们用鲜血铸就的历史永远不应被遗忘。山东艺术学院张博斌创作的《山谷回声》,将镜头对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飞虎山战场,再现了彭德怀将军麾下一支英雄连队的壮烈事迹:面对敌军猛烈炮火,老战士们毅然以血肉之躯筑成防线,掩护年轻战友撤离。鲜血浸染的山谷里,生命虽逝,精神永存。
 
“‘青春影像’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与全国的青年创作者交流学习,非常可贵。”《我和我的家人》制作团队成员张加如表示。该影片通过三个单元片段,分别讲述了留守儿童、劳动人民、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三类不同群体在平凡生活中的真实形象。作品像一束光,照亮了城市阴影里那些沉默的身影,让观众得以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人”。
 
山西传媒学院的茹陈煜则将视角落在了默默坚守朱鹮保护事业三十余年的小人物李长明身上,记录并展现了朱鹮从一度濒临灭绝到如今种群繁衍上万的曲折历程。“我们要做的是像守护朱鹮这样,用行动维系地球生命的共生共荣。”这正是她通过《蓝蓝天空赤羽梦》向世界传递的生态哲思。
 
从红色记忆到人文关怀,从生态保护到城市发展,青年镜头记录下的是对历史的回响,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时代命题的回答。
 
同时,分享会发布了短视频、微短剧、微电影单元推荐作品,并揭晓了最佳影像、最佳纪录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青春影像”校园歌手荣誉之星等名单。

 

此次“青春影像”青少年微电影短视频

征集展示活动

不仅是青年创作者

用镜头对话时代的窗口

也是他们用影像传递力量的舞台

该活动全网观看量近1亿

 

这场遇见,只是开始

期待青年创作者们

继续用镜头点燃热爱

让红色故事在光影里延续

让更多青春力量

在影像里闪闪发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