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药大学暑期“三下乡”心得体会:青春赴乡野 使命照征途

2025-08-13 16:38 阅读
大江网

  作者:黄珍(江西中医药大学)

  今年暑假,我加入江西中医药大学春芽筑梦社会实践队。为筹备暑期实践活动,出发前,我们在大街小巷奔波收集物资,汗水一次次浸透衣衫;多个凌晨,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反复打磨活动流程。

  童心港湾:播撒希望之种,孕育明日之光

  暑期实践活动首日,我们走进九江市都昌县鸣山乡“童心港湾”,当志愿者为小朋友们讲到红色精神时,望着他们清澈的眼神,我知道,他们目前或许无法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红色精神,但是我相信,前赴后继的革命烈士们早已将红色精神,深深地融在了我们的血脉之中。在科学实验环节,空气炮推倒纸杯塔的瞬间,孩子们的惊呼声与掌声交织。

  手语教学时,他们笨拙却认真地比画出“谢谢”,这些画面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们不仅在传递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而这,不正是“青春之我”对未来的滋养与托举?

  红色场馆:触摸先辈温度,感悟时代使命

  走进刘肩三教育纪念馆(坐落于都昌县汪墩乡阳港村后垅自然村),泛黄的手稿、陈旧的信件,无声诉说着革命先驱刘肩三烈士满门忠烈的事迹;站在都昌革命忠诚墙前,冯任等先烈在隐蔽战线舍生忘死的故事,让我红了眼眶。在南山烈士陵园,烈日下的入团誓词格外滚烫,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击着心脏。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先辈用青春甚至生命换来的。

  来到茅垅古村的那一天下午,天气非常热,但是当地为我们讲解的志愿者,他依旧非常耐心地为我们讲解革命忠诚墙上每一位革命烈士以往的事迹,汗水顺着他的脖颈不断滑落,浸透了衣裳,却没有缩减他对于讲解的热情,在它略显沙哑却饱含力量的声音中,我看到了他对家乡革命烈士的深切敬仰,以及作为都昌人的自豪与骄傲。

  养老院:轻抚岁月褶皱,传递人间温情

  结束茅垅古村的红色之行,次日,我们踏入当地春桥乡中心养老院时,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仿佛早已在心底将我们当作了远道而来的孩子。“来,大家跟着我抬手、拍肩、敲敲背……”队员们站在队伍前方,一边示范着清肺拍拍操和回春医疗保健操的动作,一边耐心纠正老人们僵硬的姿势。随后,我们将精心准备的养生捶分发给老人,手把手教他们找准肩井穴、足三里穴,轻轻捶打缓解酸痛。围坐谈心时,老人家轻轻拉起我的手,叮嘱我们回去要注意安全,在那一瞬间我们仿佛是一群在外游玩的孩子回到了久违的“家”。返程路上,老人们孤单又渴望陪伴的眼神始终萦绕在脑海。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庞大,他们大部分不仅面临生活照料的难题,更承受着精神世界的孤寂。此次养老院之行,让我深刻意识到,除了教给他们养生知识,老人们更需要的是倾听与陪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或许能做的还有很多——用专业知识为他们守护健康,用青春热情驱散他们的孤独,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岁月的余晖里,感受到温暖与尊重,这同样是我们肩负的时代责任。

  大步向前,在实践中锚定青春使命

  暑期“三下乡”,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南山烈士陵园,我握紧拳头,庄严重温入团誓词。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入团誓词里的一字一句,让我从入团到入党这一成长轨迹愈发明晰,从入团时的懵懂热忱,到入党的庄严承诺,都让我对于自身肩负的责任和即将奔赴的角色都有了更加笃定的认知,我渐渐读懂:所谓青春,正是和大家一起同舟共济,“把力往一处使,劲朝一处发”,青春的意义,不单单在于课本,而是用脚步丈量国家之田地,把青春之歌谱写在乡村大地上,让青春之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奏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