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陪睡犬”爆火,该思考什么?
狗狗当“陪睡搭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近日,武汉一家宠物友好酒店推出的“宠物陪睡服务”引发网友热议。
据了解,这项服务于7月初在该酒店首次推出,目前,酒店共有10只“在岗员工”,包括西高地、金毛、哈士奇等犬种。为筛选合适的“员工”,酒店还举办了三轮“打工狗”面试活动,吸引了众多养宠人士参与。自服务推出以来,已有80位客人体验过,周末狗狗的“档期”非常紧张,常常需要提前预订。这场看似猎奇的商业实验,实则是孤独经济与宠物经济的双向奔赴。
事实上,在武汉这家酒店爆火以前,就有多家酒店推出过宠物陪睡服务。深圳某酒店推出分房型标注宠物性格的特色主题房;浙江嘉善一酒店则引入30余只猫咪提供陪眠等服务。酒店精准切中痛点:遛狗时的短暂互动、睡前撸毛的治愈感,恰好填补了都市人的“情感空窗期”。上述两家酒店入住率因此上涨15%~20%也证明,当“治愈”成为硬通货,谁能提供情绪价值,谁就能收割流量。
如今,宠物经济创新早已突破猫咖、狗咖等传统模式,“宠物+观影”“宠物+遛弯”等跨界融合不断涌现,千亿级市场正通过“宠物+”模式持续拓宽边界。
但热闹之下,“狗狗自愿吗”“日薪百元算不算剥削”的质疑声不断——一旦狗狗伤人,酒店基本要全责;可若客人虐狗,押金和监控真能兜底?当“毛孩子”变成流水线上的“打工仔”,反复被陌生人拥抱、共眠,它们的焦虑是否被忽视?就像猫咖里的猫咪,表面慵懒实则应激,这种“单向度情感索取”,本质是人类的自说自话。
说这是噱头,未免片面。传统酒店每间可售房收入下降,民宿抢走客源,宠物服务确实是破局利器。但说这是趋势,又为时过早——当“陪睡犬”沦为营销噱头,当动物福利让位于流量狂欢,再新鲜的模式也会翻车。真正的创新,该像某些宠物友好酒店那样:标注每只狗的性格、设置“宠物管家”、建立动物健康档案。说白了,商业可以聪明,但不能精明到算计动物的感受。
“陪睡犬”的爆火,像一面镜子:照见都市人对温暖的渴望,也照出资本对情感的快速收割。或许未来会有更多“宠物管家”“动物心理师”加入服务链,我们该思考的,不是该不该为情感买单,而是如何在满足自我时,不把快乐建立在动物的疲惫上。毕竟,真正的治愈,该是双向的温暖,而非单方面的索取。
(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