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为快|刹住医美低龄化之风

2025-08-14 04:53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高中生扎堆割双眼皮、祛痘淡斑,“准大学生”打瘦脸针、隆鼻、削下巴,11岁的孩子咨询整容……正值暑假,医美整形机构迎来“学生潮”,医美低龄化已从个别现象演变为社会问题,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

  梳理不难发现,社交媒体上“颜值即正义”的论调不绝于耳,滤镜制造的完美形象让青少年陷入“容貌通货膨胀”——真实的自己永远赶不上虚拟的标准。医美机构趁机抛出“早做早美”的诱饵,将复杂的医疗行为包装成简单的变美魔法。更有甚者伪造病历、篡改年龄,把商业利益置于未成年人健康之上,这种饮鸩止渴的营销,本质是在贩卖焦虑、收割青春。

  部分家长将“颜值投资”等同于教育投入,带着孩子走进医美机构,把“不能输在颜值起跑线”的焦虑传递给下一代。这种价值导向的错位,让成长的天平严重倾斜。而实际上,未成年人面部骨骼、肌肉尚未发育成熟,过早整容如同在未完工的建筑上强行改造。临床上,未成年时做的隆鼻手术因骨骼生长导致变形、瘦脸针引发面部肌肉失衡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不可逆的伤害,远比暂时的“变美”代价沉重。

  刹住医美低龄化歪风,亟需全社会共同“踩刹车”。监管部门应筑牢法律防线,严格落实《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建立机构“黑名单”制度,对伪造病历、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行为“零容忍”;社交平台必须履行主体责任,对医美广告设置“未成年人防火墙”,禁止向青少年推送“颜值焦虑”内容;家长应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关注内在价值而非外貌标签,让青少年明白“美”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医美机构不能进行“早做早美”的虚假宣传,要主动告知未成年人整容的风险,拒绝为不符合条件的青少年实施手术,这不仅是行业伦理,更是社会责任。真正的医美,应是帮助人们更自信地做自己,而非制造千篇一律的“完美模板”。

  付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