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抗战丨一个德国商人的南京日记:在地狱里种下人性的种子

2025-08-14 11:56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文/孤 舟

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和十几位国际友人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为25万中国平民提供避难之所,在他自己的住处,也有600多人受到保护。《拉贝日记》里,这位戴着金丝眼镜、总爱捋着胡子的德国汉堡人,严谨地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至暗时刻。

翻开日记,最先撞入眼帘的是1937年9月一个紧张的日子:拉贝在北戴河度假,为了躲避日军进攻,绕道返回南京,人力车夫想把他拉到一家他不想去的旅社,情急之下便用中文骂车夫。这个细节反映出他后来留在南京的深层原因——他早已把中国当作故乡,熟悉这里的市井气,懂得用本土方式解决问题。

安全区成立那天,拉贝在日记里画了张简易地图:东面到中山路,北面至西康路,西面抵汉口路,南面达新街口。这个用红圈标记的区域,是25万难民的诺亚方舟。他像管理企业那样运营安全区,给每个难民收容所编号,记录大米分配数量。12月13日城破那天,他在日记里写:“我的防空洞成了沙丁鱼罐头,30个人挤在里面,连转身都难。”字里行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人面对灾难的忧虑和怜悯。

1937年12月15日,拉贝从办公室出去,街上、湖里尸横遍野。他目睹日本兵捅死孕妇,强奸各年龄段的女性,12月16日夜,仅安全区就有1000个女性被强奸。12月22日,拉贝记录了在安全区的池塘里发现许多平民尸体,其中一个池塘就有30具,他们大部分反绑双手,有些人脖子上挂着石块。下关发电厂的43名工人被押到江边枪杀,理由是该厂曾经是国营工厂。1938年1月3日,拉贝诚实地记录6万中国人被俘或被杀的状况,他担心有2000名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和数千平民也被杀,他祈祷:“但愿就这么多了。”1月7日,他记述,1个妇女因全家17个亲人被杀,在街上疯跑,另一个妇女的父母和3个孩子被杀,她用最后的钱给他们买了棺木,日本人抢走棺木说中国人不必收殓。1月25日,他记述,一个中国人给日本人干了一天活疲惫地回到家中,全家6口准备吃几碗稀饭,一个日本兵在碗里撒了一泡尿,扬长而去。这些令人发指的暴行,拉贝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每一个字都像一把沉重的锤子,敲打着读者的心。

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带着温度的细节。圣诞夜,拉贝从沙尔芬贝格家的废墟里抢救出半瓶白葡萄酒,和施佩林、克勒格尔在烛光里碰杯;看到难民孩子冻得发抖,他把自己的皮靴送给鞋匠改小;有产妇在草棚里分娩,他送去仅有的干净布片,给新生儿取名。这些琐碎的记录比任何控诉都更有力量,让我们看见在兽性肆虐的环境里,人性如何像石缝里的草一样顽强生长。

1938年2月,拉贝离开生活30年的中国,准备回国,3000名难民跪在街头哭喊挽留。他在最后一篇日记里写道:“我不是菩萨,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句朴实的话,道破了这部日记最珍贵的品质——它记录的不是英雄壮举,而是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里坚守良知的过程。那些精确到小时的记录,那些夹杂着德语、中文和英文的手稿,那些关于大米价格、汽油供应的琐碎账目,最终呈现出一个民族的创伤记忆,也折射出人性中永不熄灭的微光。

合上这本日记,仿佛能看见拉贝在防空洞里点亮那盏煤油灯。80多年过去,南京城早已重建,而这盏灯光,依然在提醒我们:当文明崩坏时,每个普通人的选择,都可能成为拯救世界的支点。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