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造梦日记
2024年4月底,我来到彭泽县太泊湖农业综合开发区泊湖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在城市长大的人,我心中充满了忐忑,怕自己适应不了基层的工作。但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一代代人的奋斗精神与乡村振兴的使命感逐渐消解了忐忑——从祖辈的“南下”、父辈的“下放”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时代虽变,为民奉献的初心始终如一。我暗下决心:吾辈定当竭尽所能,助泊湖村走出一条振兴之路。
初识泊湖:山水之间见淳朴
从市区驱车90公里,途经鄱阳湖与石钟山,穿过油菜花海,便抵达太泊湖畔的泊湖村。太泊湖这片20.7平方公里的水域诞生于1971年的围垦造田,同期的规模性移民则带来了泊湖村,故而村民总是操持着安徽桐城口音。
事实上,村民的朴实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这里的老表会热情地邀请你品尝他们菜地里的新鲜蔬菜,会邀请你去家里吃当地特色“米面”,新鲜的米面做法有点像广东的肠粉,但比肠粉皮要厚实许多,卷着当地酸菜一口下去,软糯酸爽,唯一的“缺点”就是分量过于夯实——我这个180斤的胖子都好难咽得下一张米面。
米面的存在,展现了泊湖村悠久的稻作物文化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这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地方文化的象征,同样也是我作为驻村书记,考虑产业振兴的方向之一。
融入泊湖:驻村工作队的使命与担当
驻村初期,村党支部的小楼成了我的新家。清晨,鸟鸣替代了闹钟,松鼠在窗外的桃树上跳跃筑巢,自然的韵律悄然治愈了城市的喧嚣。村民们的生活简单却不贫乏:虽无繁华的农贸集市,但每日的喇叭车会送来最新鲜的食材。食材品类不多,但也足够满足几个自然村的补给,并且大部分村民都有自己的菜地,种植的各种蔬菜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与邻居分享。最让人羡慕的是,村里的家禽都能享受到市里卖7元一斤的黄瓜。这些自给自足的田园画卷,既令人沉浸,也让我深思:如何让富饶的物产转化为村民增收的密码?
泊湖村的年轻人比较少,大部分都选择出去务工,为生活奔波。所以我交了好多“老朋友”,村口的那位艾次保老人,是村里的脱贫户,也是我来村里交往的第一位超甲子年的“老朋友”,虽年过半百,一人一屋一旺财,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每次路过他家,他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仿佛是迎接久违的朋友。他的热情和乐观,总是深深地感受着我。

造梦小龙虾:从虾池到餐桌的突围
每年的三月末四月初,湖中的小龙虾纷纷从泥泞中爬出,探头呼吸着春天带来的第一缕清新空气。这一刻,意味着泊湖村的村民们将重新穿上那久违的水产裤,带着对丰收的期待,在黎明前龙虾警惕性最弱的寅时,踏上捕捞小龙虾的征途。
村民们划着船,穿梭在虾池中,他们的动作熟练,一篓接一篓地捞着虾。到了分虾、挑虾和收龙虾的时候,现场繁忙而有序。村民会根据龙虾的大小和品质进行分类:用网兜将龙虾捞起来,仔细观察每一只龙虾,判断它们的大小和品质,然后把大小相似的龙虾放在同一个桶里,接着继续挑选下一批龙虾。在挑选龙虾的过程中,村民们会使用一些专业的术语,如456、789、炮头等。这些术语代表着不同大小的龙虾。例如,456代表的是中等大小的龙虾,789代表的是大一点的龙虾,而“炮头”则是指体型最大的龙虾。龙虾体型越大价格就越高,这个时候村民看见的789与炮头越多脸上的笑容就越盛。
小龙虾大小很重要,品质也要过硬。村民们挑选龙虾的时候会用手触摸龙虾的壳,检查它们的硬度,以确保龙虾的品质。他们还会观察龙虾的颜色和活力,以确保它们的新鲜度。而太泊湖的龙虾,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良的水质,向来品质上乘,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优质客户,他们对于食材的要求极高,而太泊湖的龙虾恰好能满足他们的挑剔口味。

收龙虾的场景则充满了活力和热情。村民们忙碌地打包出货,他们的笑声与谈话声交织,日子红火的描述在此刻具象化。这个场景让我感受到了村民们对收获的期待,也让我意识到可以依靠当地的水产优势,推广树立泊湖村优质虾源的形象,从而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突破点很快找到——周正豹,退役老兵,是泊湖村的脱贫户,他的龙虾养殖不仅让自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更为参与其中的村民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我们驻村工作队在与他交流后,发现他的龙虾品质上乘,但价格不高,其中可能存在中间商的差价问题,也存在未能树立品牌导致销路受限的问题,使得他的收益未能最大化。

于是,我们鼓励并帮助周正豹直接将龙虾销售到九江市区市场。这样,他可以绕过中间环节,直接与商家对接,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经过一番努力,我们开始在九江市的知名餐饮店进行推广,如锦绣江南酒店、园园大排档、赤木小炭烧等。这些餐饮店在进货之后都对周正豹的龙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价格优势明显,口感鲜美,泊湖村小龙虾的口碑也因此越来越好。
然而,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运输、补货等细节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泊湖村的龙虾也将在更广阔的市场上绽放光彩,泊湖村村民们的收入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筑梦桃园:三结义与最好的金秋红
说起桃园大家一定联想起三国时期刘关张三结义之地,而我们泊湖村恰巧也有这一片桃园——占地50亩的“金秋红”水蜜桃基地,它是我们帮扶单位长江九江航道处与泊湖村、承包户三方携手结义之地。
自2021年起,长江九江航道处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余万元,种植了3500多株“金秋红”桃树。这些桃树在2023年迎来了第一次丰收,产量达到了四万斤,口感和糖含量都达到了理想水平,买家交口称赞,参与供销的村民也获得了一笔可观收入。然而,由于储存保鲜设施不足,部分桃子未能得到妥善保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2024年4月我刚刚到岗起,我们投入了5.8万元建设冷库项目,有效地减少了桃子的损耗,2024年的耗损量仅为总产量的5%,显著提高了桃子的保存率和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今年,泊湖村致富能手周正豹,他也是水蜜桃基地的承包户,刚完成桃树枝丫修剪后,兴奋地跑来找我:“书记,我请了山东的农业专家,他们都说今年的产量不得了啊!”周正豹的话中充满了自豪和期待。
听到这话我也感到非常高兴,祝贺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此,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努力,期待着今年的丰收,期待着能够将最好的“金秋红”水蜜桃献给大家。
追梦养殖:桃园养出循环经济
在这个春风拂面的季节,泊湖村的桃园,不仅桃花盛开,而且正悄然兴起一场养殖业的风潮。
桃园的管理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每年的9月至11月是产销期,其余时间则处于土地空档期。通过与承包户的沟通,与市场餐饮老板的交流,我们发现九江市场对土鸡的需求量大,而且土鸡的养殖周期与桃园的空档期相吻合。因此,我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桃园的空档期养殖土鸡,以满足市场需求。
可梦想总是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要想实现这个计划,首先就要说服村“两委”成员,但村“两委”一半年轻,一半年长,对于以养殖业发展村企这个话题,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求稳,有的冒进,我知道大家的心都是好的,都是为了村里好。也确实是,养殖鸡苗风险确实很大、要注意防范的东西太多,如温度、消杀、病害、畜害等等。

实现养殖土鸡的设想,对于我这个没有农村养鸡经验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但为了发展村企,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与养殖业,因此养鸡我们势在必行。
在多次与市场销售大户沟通后,我们取得了他们定向收购土鸡的意向,也终于在今年得到了村“两委”成员的支持。这也是新老思维博弈达成的一次共识,为此我们非常珍惜。
总结归纳宝贵意见后,考虑到养殖业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决定先自筹资金6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前期把村里的风险降到最低,逐步以少量养殖试行,结合桃园的闲置空档期进行试养。
在桃园中,养鸡不仅充分利用了资源,还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鸡群不仅能够帮助清除杂草和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桃园的生态环境,还能通过粪便产出有机肥料,为桃树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值得一提的是,桃胶这种从桃树上自然分泌的物质,可以作为鸡的食物,提升鸡肉的品质。
作为一名驻村书记,愿泊湖村小龙虾做大做强,愿“金秋红”水蜜桃丰收大卖,愿桃园的“鸡”事业可以成真,也愿泊湖村的村民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早日过上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作者:长江九江航道处综合服务中心科员、彭泽县太泊湖农业综合开发区泊湖村驻村第一书记 李乃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