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在象湖风景区“复活”豫章书院
原标题:
豫章古书院 城市新名片
——南昌在象湖风景区“复活”豫章书院
百里之境,必有书院——江西自古书院兴盛,书院数量居全国之最,有“江右书院甲天下”之说。九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吉安的白鹭洲书院、上饶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合称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
弦歌不辍,文脉不断——进入新时代,书院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江西启动“江西书院”焕新计划,大力推动传统书院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让书院这一重要文化载体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2025年,南昌积极落实“江西书院”焕新计划,在风景秀丽的象湖风景区“复活”豫章书院,并把书院房屋修缮和游览步道工程建设项目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让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书院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近日,记者深入项目建设一线,揭开豫章书院神秘面纱。
新豫章书院效果图。
连接书院的浮桥古色古香。实习生 胡熙雅摄
一处文脉绵长的书香雅苑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青云谱区的象湖风景区。这里绿荫环绕,微风掠过湖水。湖畔矗立一座牌坊,上书“豫章书院”几个遒劲大字,两边立柱垂下一副对联:“水可清心远思千载书能益智多读数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碧波荡漾的湖心岛上建一座幽静的书香雅苑,正合了闹中取静之意。豫章书院原址位于东书院街。2025年,南昌市在象湖重建书院。数百年后的今天,穿梭于游廊间,伫立在书房里,仿佛依然能够聆听到历史的不绝回响,触摸到书院绵延而深厚的文脉。
走进豫章书院新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刻着“章水文渊”的石碑,四个字背后,承载着豫章书院近千年的历史。碑文记载,豫章书院创自南宋。明万历间,巡抚凌云翼、潘季驯先后修葺,后更名为豫章二十四先生祠。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白潢即旧址重建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为省会书院。乾隆七年(1742年)巡抚陈宏谋制订《豫章书院学约》十则,发至省内各书院仿照执行,遂为阖省书院通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江西大学堂,旋改江西高等学堂。民国时期,改为工业专门学校、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等。
岁月无言,沧桑行过。浮沉数百年的豫章书院,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成为江西文脉的传承者与守护者。宋代罗从彦师承龟山学派杨时,并“独得其传”。后与杨时、弟子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以传播杨时学说为己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终成理学祖师,人称“豫章先生”,故称其学派为“豫章学派”。李侗、朱松、朱熹等均为其传人。相传,豫章书院正是南昌罗氏后人为纪念先祖弘扬儒道而创建,成为当时理学家传播程朱理学的基地。
据考证,书院历史上名师辈出,熊飞渭、鲁瑗、彭元瑞、侯学诗、梁机、帅念祖、邹玉藻、宋鸣琦、帅方蔚、黄爵滋等人均为进士出身,都曾在豫章书院传道授业,或为山长,或任主讲。朱熹、陆象山等理学大家也曾到豫章书院讲学。
一处文景融合的城市地标
从高处俯瞰,碧波荡漾的象湖一个名叫隆兴岛的湖心岛上,点缀着一处形似四合院的古色古香建筑,湖心岛仅由一座浮桥连接岸边。置身其间,抬头远望,是清一色的绿色琉璃瓦,掩映在绿树浓荫之间。环视周边,翠竹摇曳,曲径通幽,仿佛是一片遗世独立的仙境。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于一体,成为南昌新的城市文化地标,这就是豫章书院的新址。
豫章书院新址的建设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结构、装饰,让每一个角落都能够传递出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信息。“依托隆兴岛原有的楼阁古建,恢复重建具有800多年历史的豫章书院,恰好能够弥补豫章书院没有遗址留存的遗憾。”南昌市图书馆副馆长罗卓舟表示,湖心岛清净典雅的环境能为书院重建及运营提供良好的氛围基础,而豫章书院的深厚底蕴,将让闲置多年的隆兴岛再度隆兴。
“项目总用地范围面积约1.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36.53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含岛上区域的建筑外立面修缮、室内装饰、环境提升改造、室外管线改造及相关配套工程。”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中建五局工作人员张孟江介绍,豫章书院的改造工程保留了原建筑的仿古特色,绿色屋顶与岛内绿植相映成趣,且以不影响水域环境为目标修建水上浮桥,让登岛入书院变得更便捷,形成了“院在景中,景落岛内,岛于湖心”的整体格局。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浮船两侧安装的灯带亮起来,整座浮桥犹如一条彩色的玉带荡漾在静谧的象湖上。飞虹卧波,喧嚣落尽,柔和的灯光装饰了湖水,惊艳了游人。
一个神形兼具的文化空间
琉璃焕新,古阁新韵。豫章书院作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复建于象湖,并不是简单的异地重建,而是肩负提升南昌市城市形象,深化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使命。
“立足城市文化‘客厅’和文明‘窗口’功能,我们按照‘书院+书房+书吧’的新型阅读空间模式,来建设新的豫章书院。”罗卓舟介绍,书院建成后,配有豫章堂、钟陵轩、隆兴斋、洪都厅和雅望亭5处建筑,将成为集阅览、自习、研学、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神形兼备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豫章书院的复建很珍贵,也很重要。”江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郑毅龙说,南昌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定位打造豫章书院,将有利于为南昌近千年来的教育丰碑正名,对提升南昌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南昌也是才子辈出的地方,江西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王季友就出自南昌。但是世人多以临川出2700名进士,赞誉其为‘才子之乡’,却少有人提及,其实南昌也出过2500名进士。”郑毅龙表示,豫章书院作为历史文脉的载体,将有助于重铸南昌的文化之基,重聚南昌的文化之魂。将观察的目光稍微放远一点,可以看到,道教正一派道场——南昌万寿宫与书院毗邻而居,无形之间展现了南昌文化的又一特质——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性。
为更好地融入新时代文化事业,南昌还将依托豫章书院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文明实践+书院文化传承”融合发展模式。“建成开放后,这里将定期举办大师讲习班、文化讲座、读书会等活动,普及文化知识,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罗卓舟介绍,结合特定节日,豫章书院将举办多种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国内外文化学者和艺术家等前来交流、合作,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其文化公共空间的职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雍 徐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