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共织“健康网”
江西省有100个县(市、区),其中85个是革命老区。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促进城乡医疗资源有效衔接,该省明确37项帮扶成效考核指标,推动下沉医疗专家“真干活”;建立省、市、县三级巡回医疗制度,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田间地头;融合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招录、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赣鄱基层名医”培养选拔等,筑牢基层人才网底。
近年来,江西省扎实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全省81个县(市、区)共组建92个县域医共体;近300名医疗专家下沉基层,为县域医疗注入源头活水。
当优质医疗资源如赣江水系纵横贯通时,“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民生答卷笔力千钧。一组数据提供了有力证明:2024年,江西省下转患者26.6万人次,同比增长27.4%;全省组建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417个;61.7%的村卫生室实现医共体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深入实施“千县工程”,96.15%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服务能力,其中42家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91%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能力标准,建成78家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
城乡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的成效,也写在老百姓的笑脸上。在南昌市红谷滩区九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脏病患者刘大爷经该中心与南昌市中心医院合作开设的绿色转诊通道获得及时救治。在抚州市金溪县中医院,睡眠障碍患者张大妈在中医四诊仪、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检测与辅助诊疗下,接受更加精准的治疗。鹰潭市余江区马荃镇中心卫生院依托覆盖全省的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为脑梗后遗症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贵溪市建立县级“组团式”下沉、乡镇“包保式”下沉等帮扶制度,将全市公立医院的207名医生按户籍所在地划分到医共体分院网格。赣州市于都县仙下乡中心卫生院组建由红医后代牵头的“红医互助小组”,开展便民义诊活动,惠及群众8000余人次……这些温暖的片段,汇聚成江西省卫生健康事业的民生答卷。
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高峰耸立”,到县域医共体的“遍地开花”,再到健康乡村建设的“星火燎原”,江西正在探索一条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之路,让“病有所医”的民生承诺化为现实。正如瑞金市叶坪镇朱坊村村民、老红军后代朱宏群所言:“现在条件好了,看病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