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有故事丨非洲青年门杜:读懂中国绿色发展“新密码”

2025-08-15 21:49 阅读
央视新闻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门杜来自非洲国家喀麦隆,目前担任中非民间商会国际交流部副主任,同时也是非洲青年驻华代表团团长。这些年,门杜走访过50多个乡村,中国的绿色发展经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有一个名叫小古城村的地方,在村口的池塘边,一棵百年大樟树静静地屹立在那里,枝繁叶茂,迎来送往。

  非洲青年门杜:那个大樟树是上百年的一棵老树,小古城村把它布置成相当于一个议事厅,村子里的人都在那棵树下去讨论、去反映问题。

  门杜:小古城村采用了屋顶光伏,还有移动充电桩,我觉得这些完完全全地改善了小古城村老百姓的生活。他们那边有茶光互补,还有渔光互补,在茶园的上方架设了光伏板,还有发电,比如说阳光也可以采茶。

  门杜注意到,小古城村把生态相关的议题纳入议事清单,让村民积极参与民主监督,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明确相关责任,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

  门杜:村民打开手机App就能看到碳账本,所有的村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信息。谁负责对接装充电桩、谁负责把餐厨垃圾做成有机肥等等,任务清单明确。中国的经验我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则:问题要实、要很具体;数据要实;解决也要实。在保护中能发展,在发展中能保护——这对我们非洲国家来说是可借鉴的,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多年来,中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防沙治沙中的支撑作用,集中优势,联合攻关,取得显著成效。在走访中国乡村的过程中,门杜还非常关注西北地区防沙治沙的措施和效果。

  门杜:我去过宁夏、甘肃和新疆喀什,那边的防沙治沙措施,把发展和保护关联建立起来。那边因为比较干旱,得想法子,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得保护环境,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这两者的关系我看了是比较创新,值得我们非洲国家学习。

  这些年,门杜参加了很多国际性的会议或者论坛。他说,国际友人密切关注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中国在可持续开发绿色资源方面的举措。

  门杜:我们一直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生态的故事——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一些倡议或口号变成可验证的KPI。我觉得现在国际社会越来越感受到中国把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这是很重要的,包括企业的排污许可证、生态补偿等等。还有一点,绿色技术能够切实落地,包括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等。

  门杜说,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中国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解决了很多国际性难题,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门杜:国际社会的普遍感觉是,中国已经解决了如何通过努力去保护环境这一命题,这也是国际社会一直头疼的难题。而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中国同样回答了在保护环境过程中如何把绿色溢价变成绿色红利,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命题。中国各地的案例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