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组团这个乡把“11根筷子”捆成“金扁担”
乡村振兴如何破局?集体经济怎样壮大?在共青组团苏家垱乡,11个村庄“抱团取暖”,组建首个乡镇级村投公司,蹚出了一条“资源整合、产业联兴、村民共富”的新路子。从曾经的“空壳村”到如今的“聚宝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苏家垱乡用四年时间完成华丽转身,不仅实现公司业务收入超千万元,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让我们走进苏家垱乡,探寻这份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
一是攥指成拳。金秋时节,走进苏家垱乡金垅村黄桃基地,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村委会主任王贤鹏算起了账:“黄桃园收入、村投公司分红、300亩农田租金,加上上级补助资金,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了30万元。”四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守着零散田地,村集体经济来源常年“依赖”上级财政资金补助。
转机出现在2021年。苏家垱乡党委创新性地将11个村(居)的股份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了共青组团首个乡镇级村投公司。“以规范化、市场化、项目化运作,整合分散的资产、资金,就像把11根手指攥成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道。”苏家垱乡党委书记王家龙这样形容。
二是制度护航。在土牛村,撂荒地成了小香薯种植基地;在竹林村,飞地整合开发小香薯仓储基地;集镇区破损的路灯有人修了,淤塞的沟渠有人清了——这些都是村投公司承接的公共服务项目。
“我们制定了‘三个十’规章管理制度,就像给公司装上了‘导航仪’。”苏家垱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于超峰介绍,通过“十项制度”“十必须”“十不准”等制度设计,确保公司规范运行。2023年公司营收首次突破千万元,每个村都分到了5万元“红利”。
三是红利共享。青山村的熊南香过去常年在外打零工,如今在村里的餐饮店当服务员,年收入稳定在4万多元。“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她边擦桌椅边笑着说。
四年来,“村投公司”累计带动150多人就业,盘活闲置资产12处,建成10处农产品产业示范基地。中午的“颐养之家”飘出饭菜香气,暑期的“童心港湾”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些民生项目,都来自“村投公司”的“反哺”。
望着连片的产业基地和次第亮起的路灯,王家龙感慨:“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找到适合的路子,黄土也能变成金。”这灯光,不仅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更照亮了共富的前程。
来源:新区共青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