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刚好,就要这个”!“窝囊游三件套”为啥火了?
今年暑期,“窝囊游”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坐电梯爬山、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这些看似“偷懒”的旅行方式,让不少年轻人乐在其中。

天门山景区观光扶梯 来源:海报新闻

让人着迷的“窝囊游三件套”
炎炎夏日,漂流向来是热门之选。传统漂流项目中,漂流水道有十多米甚至几十米的高度落差,极速下降的过程中,游客往往要经历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体验。而如今,穿上救生衣在河道上轻缓漂流而下的“窝囊”漂流正在走红。
“换好装备、穿好救生衣,就能直接步入河道中央开启漂流了。水流轻缓,全程脚能轻松踩到底,特别适合带小朋友玩!”不久前,上海市民张先生去安吉体验了人体漂流,并向新闻晨报记者分享了他的感受。
“本来我们是两家人结伴去安吉玩,结果碰上前一天下雨,别的漂流(项目)都停了。碰巧之前在网上刷到过这种人体漂流,就想着试试看。”张先生表示,这种看似“平平无奇”的漂流方式却让两家人一致感觉新奇又有趣,明年夏天可能还会再来一趟。
“窝囊旅游”并非贬义,而是年轻人对那种“能躺着绝不坐、能坐车绝不走路、怎么省力怎么来”懒系出游哲学的自嘲。这一旅行方式在社交平台走红,引发了广泛共鸣与热议。
比如,杭州淳安天屿山观景台一条300多米长的登山电扶梯取代了徒步台阶——游客只需乘梯10分钟便能“无痛”直达山顶,而过去要步行三千米、耗时50分钟,看过山顶的风景后,游客还可以滑着水滑梯返回山脚。相关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收获超高热度。
“我觉得现在窝囊旅游的‘走红’,反映了这一辈人和老一辈旅游理念的不同,更看重旅途中的舒适感,既想体验项目,又拒绝‘吃苦’。”张先生说。
除了爬山和漂流,最近许多景区接连推出了蹦极的“窝囊版”。不同于惊险刺激的传统蹦极,跳跃高度动辄40米甚至上百米,“窝囊蹦极”高度缩短至20米到30米左右,只有常规蹦极的一半。此外,体验者只在跳下的一瞬间有失重感,随后就被弹力绳稳稳拉住,缓慢地匀速落到地面,期间还能愉快地摆拍几张照片。

追求的恰是一份自在和随性
如果说“特种兵式旅游”主打的是“挑战身体极限”,“窝囊游”讲求的则是以最小的体力消耗换取最大的心理舒适,这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生活态度的一种转变——旅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取悦自己。现代社会中,职场内卷、社交恐惧等让一些年轻人深感疲惫,享受假期,给心灵“减负”,成为他们旅行的重要目的。正如有网友所说:“平时工作已经够累了,旅游何必再为难自己?”
当然,也有人质疑:“‘无痛爬山’还算爬山吗?”“‘窝囊式蹦极’还有刺激感吗?”这些争议背后,其实是旅游观念的碰撞。有些人把旅游当成“打卡任务”,有些人则视其为“生活的延伸”。事实上,旅游的意义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追求登顶的成就感,也有人偏爱半山腰的咖啡香——这本就是旅游魅力的多维度呈现。
旅游市场正从大众化走向分众化。从统一行程的跟团游,到私人定制的主题游;从疲于奔命的打卡游,到随心而行的躺平游,旅游市场正在细分为诸多垂直领域。而“窝囊游”也是这个多元化图景中的一抹新色,它的价值在于让不同需求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窝囊游”也在推动旅游业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比如,有景区增设了观光电梯、开始提供“优雅蹦极”拍摄服务,还有的推出了“缆车下午茶”,这些变化说明市场正在积极回应年轻人的新需求,进而找到更多新卖点。这种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正是旅游产业长远发展所需要的。
“窝囊游”或许会随着潮流更迭而降温,但它传递的理念不会过时——旅行本是自由的,无论是勇攀高峰还是躺平看景,能让自己悠然自在、享受当下的方式就是好方式,这也是奔赴旅途的真正意义。
(央视网综合中自中工网、新闻晨报、潮新闻、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