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20年|从“靠山吃山”到“靠山吃生态”的群体转变

2025-08-18 06:05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编者按

  山不言,自有其声;水不语,自有其韵。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20年来,“两山”理念在中国大地广泛实践并得到有力检验,也成为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引领。江西正在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推动绿色生态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动能。目前,江西已累计创建10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再到“靠山吃生态”,人与自然的对话,清晰而坚定。

  今日,本报推出“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特别报道,邀您一同聆听那些镌刻在山水间的故事——从“挖金”到“种金”,从“卖毛竹”到“卖风景”,从矿老板到景区负责人……这些故事,是“两山”理念的生动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也诉说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绿色希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黄精种植大户莫英富:青山就是金饭碗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萍 吴文萱

  人物名片

  莫英富,铜鼓县棋坪镇柏树村人,该县黄精种植大户,江西大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从挖黄金到砍木材再到种植黄精,他的种“黄金”之路也越走越宽广。

  铜鼓县棋坪镇柏树村,是黄精种植大户莫英富的老家。眼瞅着快到村里了,车却拐了弯,在一座山前停下。

  同行的县林场管理中心副主任唐均成指着不远处的青山说:“要看莫总的‘金山’,得先看看‘旧址’。”

  沿着一条狭长的山路走进大山,记者这才发现,郁郁葱葱的山里居然藏着许多废弃的矿洞,洞口四周已被绿植覆盖。走进洞里,百米深的矿坑里积着浑浊的雨水,裸露的灰白色矿壁像一道道伤疤,无声地讲述着当年的历史。

  莫英富说:“这就是我们过去挖金子的矿洞。”

  柏树村地处湘赣两省交界山区,上世纪90年代,山里发现矿脉,有人挖到了黄金。于是,村民纷纷拿起镐头,蜂拥而上到山里挖金,很多外地人也慕名来淘金。一时间,小小的山村聚集了1万多人。而柏树村方圆十几公里的山林也因此变得千疮百孔,金沙河的水也变得浑浊。

  “当时,我初中毕业就跟着爷爷、父亲在矿洞里挖金。起早摸黑干了3个月,金子的影子都没见着,5000块钱老底也花光了。”站在矿洞旁,莫英富用手指摩挲着矿石表面那些被铁镐反复敲击留下的凿痕说。

  1998年,铜鼓县政府痛下决心关闭金矿。不让挖金,村民就上山砍树。后来,县里又开始封山育林。柏树村沦为省级贫困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莫英富也在外务工7年。

  突围之路在哪?

  柏树村人想到了黄精。柏树村2万多亩山林中,生长着大量野生黄精。长久以来,村民就有挖野生黄精卖的传统。

  莫英富回乡后,发现野生黄精的收购价从每公斤3元涨到了6元、10元……价格越来越高,但野生黄精越来越少。

  “既然野生黄精能长得这么好,那自己种能不能成?”莫英富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2013年,莫英富买来黄精苗开始试种,成为铜鼓县种植黄精第一人。第二年,他邀了几个合伙人,凑钱种下了100亩黄精。2018年,5亩高产基地里的黄精,每亩纯利润达6万元。

  “咱到林子里看看?”记者跟着莫英富,钻进林子。他熟练地拨开一丛灌木,刨开土块,挖出黄精块茎,“看,这就是我们种的‘黄金’!”

  “黄精适合在林子里种,林子好,黄精品质就好”“种黄精要小心根腐病、土壤不能太板结”“铜鼓林多,广泛分布着富硒土,种出来的黄精质量上乘”……莫英富讲起“黄精经”滔滔不绝。

  村民们看到种黄精能赚钱,纷纷向莫英富取经,跟着种。目前,村里有100多户农户跟着他种植黄精,莫英富和农户合作,建起了10个黄精基地。

  看着远处那片泛着翡翠光泽的山坡,莫英富说:“这山头过去光秃秃的,一刮风,到处都是灰尘。现在,乡亲们的钱包鼓了,山林更绿了。”

  “环境好了,黄精品质岂不是更好了,乡亲们赚翻了吧?”记者问。

  莫英富得意地说:“那只是我们的初级产品。走,带你看点新鲜的。”

  来到村里的展厅,但见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黄精芝麻丸、黄精桃酥、九制黄精果脯等精深加工产品。他顺手拿起一包黄精茶:“看看这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让黄精身价倍增,每公斤黄精茶能卖好几百块钱呢。现在想想,这条路走对了!这青山啊,你好好养它,它就是金饭碗!”

盛源水产合作社负责人曹文平:唱响“渔稻欢歌”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振堂 周亚婧

  人物名片

  曹文平,都昌县周溪镇梅沙村人,都昌县盛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十年禁渔,世代捕鱼的他“洗脚上岸”,完成了从捕鱼到护鱼的转变,不仅担任护鱼员,还成立合作社,流转300亩土地和60亩鱼塘,搞起了稻虾共作和四大家鱼养殖,带领退捕渔民闯新路。虽然还是逐水而居,但换了“身份”,端起了新“饭碗”,日子过得更有奔头。

  8月10日清晨,太阳刚爬上山头,都昌县周溪镇梅沙村的稻田里就热闹起来。3台收割机来回穿梭,谷粒“哗啦啦”落进收粮车,田野间稻香四溢。

  “这边慢一点,别漏了边角。”村民曹文平一边擦汗,一边指挥着农机手,“我们抢抓晴好天气收割,这一茬能收20多万斤稻谷。”

  谁能想到,5年前,曹文平还是个在鄱阳湖上撒网捕鱼的“水上漂”?

  今年37岁的曹文平有近20年捕鱼经验。“爷爷、父亲和我都打鱼,三代人一条船,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从他记事起,渔船就是流动的家。

  “小时候湖里的鱼多得数不清,一网撒下去都是鱼,个头也大。那时候的鄱阳湖,简直是个聚宝盆。”全家一年四季跟着渔汛走:三四月捞虾,七八月捕鱼,冬天船靠岸人歇脚,“可后来,大鱼越来越难见了。”

  2020年1月1日,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等地实施常年禁渔。“除了捕鱼没有其他特长,不知道以后可以做什么。”要放弃世代传承的手艺和以船为家的生存方式,上岸另谋出路,曹文平和父亲心里很不是滋味。

  很快,事情迎来了转机。

  为筑牢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渔防护网,周溪镇发挥退捕渔民熟悉水情渔情的优势,聘请他们担任公益性岗位的护鱼员,协助渔政执法监管。曹文平和20多名护鱼员轮班巡湖,清理非法网具,配合渔政人员打击非法捕捞。

  穿上巡护服,曹文平真切感受到湖区的变化——鱼多了、鸟多了,游客也多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好多了。

  上岸后,靠着政府对退捕渔民的创业扶持和自己的积蓄,他流转了300亩农田和60亩鱼塘,搞稻虾共作和四大家鱼养殖,成立都昌县盛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带着村里的15户退捕渔民一起干。如今,他的稻虾田和鱼塘管理有序,经营稳定。稻田为小龙虾提供栖息地,小龙虾为稻田清虫肥土,绿色循环,米香虾肥;人放天养的四大家鱼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去年,合作社年产值近200万元。

  曹文平望着稻浪翻滚的田野,笑着说:“鄱阳湖养活了我们一家人,我们也换个方式,把这份情还回去。”

  地处鄱阳湖北岸的都昌县,拥有鄱阳湖三分之一的水域,全县24个乡镇中有21个乡镇沿湖。禁捕退捕工作开展以来,该县9611名渔民“洗脚上岸”,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渔民转产就业率达100%。

  从“靠湖吃湖”到“养湖共生”,曹文平的故事是千千万万退捕渔民的缩影。他们告别风浪与“水上漂”,用勤劳的双手在岸上扎根,过上新的幸福生活。

“温泉农场”创办人邓温泉:“绿富美”领头人

刘新权 江西日报实习生 邓森尹

  人物名片

  邓温泉,崇义县铅厂镇石底河村人,“温泉农场”创办人。曾是石底河村的一名煤矿工人,全家依靠小煤窑开采为生。他带着工友改造废弃矿山,种植千亩果园,转型成为果农,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立秋时节,金风送爽。崇义县铅厂镇石底河村千亩果园里,秋风拂过,绿叶婆娑,花果飘香。果农邓温泉正来回穿梭,忙着采摘又大又圆的奈李。谁能想到,20年前他还是百米深矿井里的煤矿工人,日夜与煤渣碎石为伴。如今,废弃矿山种出了“富裕果”,邓温泉从昔日的“煤黑子”变成了“绿富美”产业的领头人。

  上世纪90年代,石底河村是远近闻名的“煤矿村”。“靠山吃山,靠煤吃煤”,地下的“乌金”是村民们主要生计来源,邓温泉一家也不例外。然而,长期粗放的开采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山体裸露、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加之煤矿资源日渐枯竭,国家环保政策持续收紧,村里的煤矿陆续关停,赖以糊口的“靠山”轰然倒塌,村民陷入迷茫困境。

  2005年,曾学过农业的邓温泉发现,隔壁石罗村村民通过种植脐橙走上了增收致富路,萌生改造废弃矿山,发展绿色种植的念头。在铅厂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争取到20万元贷款,带领昔日工友清理矿渣、开垦土地。从试种30多亩脐橙开始,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让废弃矿山重生为生机盎然的果园。

  2013年,柑橘黄龙病侵袭果园,邓温泉意识到单一种植风险大。如何增强抗风险能力?次年,他前往上犹县梅水乡考察学习,受当地草莓采摘体验游的启发,“多元化种植+乡村旅游”的思路逐渐清晰。

  2015年,邓温泉从单一脐橙种植扩展至葡萄、奈李、杨梅等多元化种植,并创办“温泉农场”,建立亲子研学基地。随着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纷至沓来,欢声笑语取代了煤矿挖掘的嘈杂声。

  十年磨一剑。曾经煤尘蔽日的山峦如今层林尽染,废弃矿山成了“金山”。2023年,邓温泉家庭年收入超60万元。此外,他带动2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推动周边村民种植果园,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8倍,村民人均收入提高35%。

  “‘靠山吃山’,更要懂得养山。山青了,水甜了,人的日子才有真盼头。”这是邓温泉对“两山”理念的感悟。

兰居民宿经营者刁德华:“卖风景”的幸福

喻博闻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斌

  人物名片

  刁德华,靖安县三爪仑乡红星村村民,兰居民宿经营者。从卖木材、砍毛竹为生,到“第一个吃螃蟹”,建起度假村和民宿,“靠山吃山”的路径之变,不仅给刁德华带来身份之变,也拓宽了致富路。

  八月的雨后,靖安县三爪仑乡群山如黛,云雾缭绕,溪流潺潺。在红星村兰居民宿的庭院里,57岁的刁德华正忙着招呼南昌来的避暑游客。

  “老一辈都靠卖木头、砍毛竹为生,我从20岁砍到27岁。”回忆起往昔,刁德华眼神中带着一丝复杂。那时,砍伐竹木是红星村乃至整个三爪仑乡村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每家每户都砍木头毛竹,导致山上生态遭到破坏,资源也逐渐枯竭。”刁德华告诉记者,当时乡里每年有20余万立方米的林木砍伐指标,村民们都指望着山上的“木头”过活。

  但“靠山吃山”的日子并不安稳。“竹木加工厂多,市场行情好时,一年能挣个一两万元,差时只有几千元。”刁德华说,这点收入勉强贴补家用,常常捉襟见肘,还需外出务工补贴。无序砍伐导致山体裸露、水土流失,让村庄陷入发展困境。

  起初,乡政府提出封山育林、发展乡村旅游构想时,包括他在内的许多村民都很不理解。“山上的资源就是我们的生活来源,为什么要封山?”

  当发展乡村旅游的春风吹进大山,刁德华敏锐地抓到这一机遇。1998年,他在距离村庄四五公里的山沟里投资开办了南岭度假村。“当时我看好民宿的发展前景,就想试试。”凭借三爪仑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乡村风情,度假村很快“火”了起来。

  从“卖木头”到“卖风景”,刁德华的尝试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红星村激起了层层涟漪。越来越多的村民转变观念,修整房屋、打理菜园、办起民宿、做起餐饮。“他们也都不砍木头了?”面对记者的询问,刁德华肯定地回答:“不砍了!”

  “办民宿比砍木头的收入高多了,而且旅游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谈及收入变化,刁德华深有体会,“砍木头砍了一年得等好几年才能再砍,而旅游业年年都有收入。”这份稳定且持续增长的收益,让村民们真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刁德华的事业在2014年迎来了第二次飞跃。他投资建起了兰居民宿,50多个房间在暑期常常一房难求。很多年轻游客带着父母孩子,自驾来此“过几天神仙日子”;旅行社团队、公司团建、同学聚会,都爱来三爪仑。

  虎啸峡、观音岩、滑雪场和新开发的溯溪、溪降等项目,深受游客喜爱,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不仅吸引了南昌及周边县市游客,还引来了湖南、湖北的远方游客。据了解,红星村年接待游客达10多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超2000万元。

  “这是个开心舒心的好行业。”刁德华的话语中满是幸福与满足,“好生态、好风景,让我们村变得热闹、有希望,也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

野狼谷景区负责人丁永安:二次创业吃上生态饭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钦

  人物名片

  丁永安,资溪县乌石镇草坪村人,资溪县野狼谷景区负责人。从开山采石的“石材大王”,到主动关停矿山转型生态旅游,再到打造国家4A级野狼谷景区,这名“狼谷主人”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矿山关闭了,往后生活咋办?”

  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突然听说政府要劝退石材企业,丁永安蒙了,几个同行也在群里炸开了锅。

  那是2016年,丁永安45岁。家住资溪县乌石镇草坪村的他,在石材领域挣到第一桶金后,便回老家创办了永安石材厂,算起来做这一行有20多年。

  那几年,石材行业挺红火。“高峰期,年销售额能达上千万元。”丁永安由此成为当地有名的“石材大王”。随之而来的是,山上的植被扒光,岩石裸露在外。

  “开采后的山体,就像被刀劈了一样,整个山上一棵树都没有。”慢慢地,丁永安内心开始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也有些迷茫和纠结。

  那段时间,不时有干部来讲政策。丁永安心中的迷雾逐渐被拨开,想法也更坚定了:“我们的生态环境真要出问题了,大家都过不好,决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烂摊子!”

  不顾家人朋友反对,丁永安痛下决心,第一个关停退出矿山。仅关停当年,他就损失了600万元。

  石材厂关闭后能干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丁永安将目光转向了当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可生态旅游竞争激烈,如何做出特色?一个偶然的机会,丁永安在电视上看到了新疆“野狼谷”的报道,眼前一亮。

  说干就干!2017年,丁永安远赴新疆考察,辗转多地调研,回来后便着手在家乡草坪村打造野狼谷景区。

  “一棵树都不能砍。”在打造野狼谷景区时,丁永安立下铁律——所有工程动土前,都要种植相应数量的树,以作生态上的补偿,十几个树种陆续在3000亩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做景区远比想象中艰难。”请团队设计景区路线、引进狼崽、修建基础设施……资金像流水一样往外淌。很快,丁永安掏空了积蓄,连能抵押的资产都用上了。

  正发愁,资溪县“两山”转化中心伸出援手,通过生态资源抵押担保,他的林权证、特种养殖许可证甚至门票收入都成了融资筹码。“一年下来,利息降了30%,为景区省下了40多万元。”丁永安喜出望外。

  2023年,资溪县“两山”转化中心对野狼谷的生态价值进行重新评估,为他又争取到500万元信用贷款。资金活了,景区建设也驶入了快车道。

  如今,总投资1.6亿元的野狼谷景区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亲子游乐区、水上乐园等项目相继建成,2024年景区收入达800万元,带动当地100余人就业。

  站在玻璃观景台上,俯瞰满山青翠,丁永安百感交集:“同样是‘靠山吃山’,过去挖山心发寒,现在护山心里暖。”

清源林场负责人陈清元:“林博士”的富民图

陈若薇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

  人物名片

  陈清元,婺源县江湾镇中吕村人,中共党员,婺源县清源林场负责人。从零星砍树,到规模育林护林治林,再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这位“林博士”的生态路越走越稳!

  “这棵杜仲树种了4年,有四五米高。再过三年多,林场就能有杜仲树的收成了!”8月7日,在位于江湾镇占坑村的杜仲药用规范化种植130亩示范林里,陈清元向记者介绍,杜仲树是传统中药材,其树皮、叶、果实均可入药或用于保健,经济效益较高。

  陈清元是远近闻名的“林博士”,有着丰富的育林、护林和治林经验,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百姓走出了一条“以绿生金”的好路子。

  十几年前,陈清元和当地不少村民一样,靠伐树卖木为生,劳累辛苦不说,收益也不高。

  “零星分散,不如整体保护。”在陈清元看来,要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必须打好“组合拳”,促进林业资源规范有序、科学合理保护。2016年,他注册成立清源林场,并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从江湾镇占坑村、汪口村等农户手中流转林地,并从拍卖公司依法竞拍山场,通过多渠道获得1.3万多亩林地的管理权、使用权和经营权。

  作为全县有名的“林业大户”,陈清元带领林场以造林绿化为主,修复生态植被,通过科学补植优化生态林场结构。近年来,清源林场新增造林4000多亩,完成退化林修复5000多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赢得了大伙儿一致认可。

  走进清源林场的车间,工人们正忙而有序,切割原木、分类摆放。陈清元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给家具厂供货的木料,预计一年营收20万元。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陈清元说,“以杜仲叶、花为原料开发的养生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在食品、保健品、饲料添加剂等领域广泛运用。”

  为了助力村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2021年,陈清元抢抓市场机遇,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以杜仲中药材为主的阔叶珍稀树种经济林,努力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方面闯出一片新天地。林场实施的杜仲中药材规范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评省级林业良种良法推广示范项目,带动当地村民20多人稳定就业。忙碌时节,林场聘请临时用工70多人,去年发放工资50多万元,绿水青山变成了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此外,陈清元积极融入发展大局,为“交通促振兴”贡献林业力量。林场在江湾镇汪口村建立婺源县“景婺黄”高速公路汪口段森林“四化”科技示范林300亩,成活率达90%以上,“四化”树种率达90%以上,让“景婺黄”高速公路不仅成了乡村振兴路,还成了旅游观光路。林场还积极开展林业公益培训活动,受益群体近百人,并吸纳12户林农参与“生态交通”项目建设,促进人均年增收6000元。

  专家访谈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深入人心,推进“两山”转化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各地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拓宽“两山”转化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

  一是通过生态保护与修复,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发展生态产品产业。例如,资溪县丁永安从破坏生态到修复生态,再到利用生态发展景区旅游,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崇义县邓温泉将废弃矿山改造成千亩果园,并创办“温泉农场”,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业,推进矿山绿色转型,拓展生态修复治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产品产业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二是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品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例如,靖安县刁德华充分利用毛竹资源和竹林景观优势,发展以观光、休闲、康养、为特色的民宿,实现“卖毛竹”向“卖风景”的转变;铜鼓县莫英富回乡种植黄精,发展黄精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实现生态资源产业化和价值转化。

  三是从破坏生态向保护生态转变,从保护生态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回报。例如,都昌县渔民曹文平从捕鱼到护鱼、养鱼,婺源县陈清元从砍树到育林护林治林,充分体现了保护生态资源、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两山”转化多元化路径。

  这些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典型事迹,充分展示江西人民践行“两山”理念,聚集“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正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郑博福,南昌大学江西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