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情绪≠情绪化表达
最近,“情绪化表达没有任何好处”引起热议,有人对此深表赞同,也有人质疑这是对情绪的“污名化”,是在压抑人的天性。
“情绪化表达”一般是指在强烈情绪的驱动下,放弃理性思考和逻辑判断而作出冲动的表达。生活中,许多人曾有过“情绪化表达”,也经常在事后陷入后悔的泥淖。为什么“情绪化表达”总是难以避免?又该如何看待它呢?
一
“情绪化表达”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家庭中,家人之间感情基础好、沟通相对随意,是“情绪化表达”的高发区:“这日子没法过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您老就别跟着添乱了”等“情绪化表达”,都可能让亲密关系备受考验。
在职场里,高压环境、竞争关系也容易引爆情绪。工作受挫时的互相指责、被批评误解后的过度防御、紧张环境中的消极抱怨,往往充斥着情绪化的气氛。
在网上,“情绪化表达”因为匿名性和距离感等被不断放大,热点事件中的站队互撕、被网友反驳时的激烈回应、意见不合时的瞬间暴怒,让表达极具攻击性和破坏力。
不难发现,虽然“情绪化表达”发生的场景有异、群体不同,但大多有以下三个共性特征。
情绪浓度过高。大部分“情绪化表达”都带着或愤怒、或受挫、或过度兴奋等突发的强烈情绪,此时的表达往往是为了发泄怒火、释放压力、博取同情、维护自尊、反击指责等,并非为了传递信息、解决问题、理解彼此。
理性认知过窄。“情绪化表达”一般都没有经过充分的事实核查、严密的逻辑思考以及理性的后果评估,也就是“一时冲动一时爽”,没有考虑过表达之后怎么样。表达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情绪本身,忽略事情发生的背景、对方立场或长远影响。
言语表达过激。“情绪化表达”的内容比较夸张或绝对,有的会使用一些极端词“我永远”“一辈子都不”,或是消极词“大不了”“又能怎么样”,还有些采用冷嘲热讽、阴阳怪气等方式,对事情真相选择性接收或主观臆断,容易陷入情绪对抗,制造出新的矛盾。
“情绪化表达”看似充分表达了情绪,狠狠出了一口气,但同时可能会破坏与家人、同事之间的关系,损害自己的形象,更多时候说出去的话“覆水难收”,陷入后悔内疚的尴尬境地。
二
有人说,我也不想“情绪化表达”,可真到了那个场景下实在忍不住;也有人说,每次“情绪化表达”之后都会后悔,又拉不下面子去补救,搞得自己很内耗。
为啥“情绪化表达”这么难避免?笔者发现,不能将问题简单归咎于一方,这里面既有心理上的因素,也有生理上的驱动,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着实是个复杂的问题。
比如,情绪对大脑的“接手”。当我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压力等强烈刺激,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杏仁核就会高速反应,很可能绕过负责理性思考、逻辑分析的前额叶皮层,直接触发过激反应。所以这时的语言系统往往被情绪所控制,讲出的话缺少理性分析和判断,变得难以控制。
我们还要关注到情绪对心态的“掌控”。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疲惫、焦虑等状态中,委屈、不满、愤怒等情绪会不断积累,被忽视、不被尊重、不被爱等感受会逐渐增强,逐步降低个体调节情绪的能力,最终导致在某个“导火索”事件下爆发。另外,有的人经常秉持“灾难性思维”,把小事放大化、用局部否定全部等,也加剧了过激言论的产生。
当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情绪化表达”的“助攻”。当下,有人鼓吹“少反思自己,多指责别人”“忍一时得寸进尺,退一步蹬鼻子上脸,该出手时就出手”等言论,这样的观念被一些人奉为社交法则,看似通过言语展示了所谓的独特个性和自由意志,实则就是一种“情绪化表达”。
在情绪高涨地一顿“输出”后,真的能起到沟通的作用吗?更多时候,其实会将一个问题延伸成为多个问题。可见,“情绪化表达”没有带来情绪的纾解,反而造成了更重的“情绪负担”。
三
避免“情绪化表达”并不是不能表达情绪,同样的,表达情绪并不等于“情绪化表达”。
在特定环境下,激烈的言辞可以成为弱者的反抗武器,成为谏言者的生存策略,更能成为激发群体动力的行动指南。唐雎剑指秦王,指向霸权强国的软肋;陈胜吴广的呐喊,刺破君权神授的神话……有效的情绪表达从不会无脑狂喷,也不会意气用事,而是在思考权衡后,每一句都掷地有声。
那么,怎样才是表达情绪的“高端操作”?
情绪是每个人生命的“高级操作系统”,它让我们快乐悲伤、让我们奋进,也让我们消沉,其价值远超过“感觉”,而是驱动生命力、激发创造力的底层逻辑。我们要正视并理解情绪的价值,但这并非鼓励放任感性,更不是压抑天性,而是要学会与情绪建立“合作关系”,倾听它的暗示、校准它的表达、利用它的力量。
不难发现,你我身边总有一些人“一点就着”“一言不合就爆炸”。虽然其中有个人性格使然,但有时也是情绪阈值低的体现。情绪阈值过低,会在人际交往中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与困扰。古代儒家倡导“喜怒不形于色”,学着让自己沉着稳重、情感内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也是一个人该有的修行。
当感觉情绪“上头”、难以控制,马上要喷发时,不妨按下“暂停键”,给自己10秒钟时间,深呼吸,冷静下来,问问自己当下的想法是否客观合理、是不是已经被情绪所裹挟。学会调节情绪,理性地表达情感,避免造成事后内疚与难以补救的后果,也是自我不断成熟的表现。
可能有人会说,我这暴脾气实在是控制不住。那在当下的场景下,不妨转身离开,给自己独处的机会,或与信任的人“吐槽”交流,平复情绪。同时,我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释放方式,或是运动、或是阅读、或是观影、或是散步,让情绪抒发出来。
要判定有没有“情绪化表达”,就看说的话有没有意义、有没有效果。所有的表达从来都是带着情绪底色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让对方理解、能不能解决问题。试着做情绪的朋友,让情绪真正成为生活的“助推燃料”,而不是“干扰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