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别让网络烂梗“偷走”孩子的表达力

2025-08-18 17:21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街头巷尾,两个少年相遇。一人脱口而出:“今天真是绝绝子!”另一人立即接话:“就是,真6!”可当被问及“绝”字的本意时,两人却相顾茫然,难以作答。这看似极为寻常的一幕,却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困境——当“绝绝子”取代“拍案叫绝”,当“6”替代“叹为观止”,承载千年智慧的母语,正在网络语言的浪潮中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

  网络语言如野草般在数字土壤疯长。从“打工人”到“内卷”,从“穿衣自由”到“松弛感”,这些词语不仅传递社会情绪,更构建起新的沟通符号。它们以极简形式在信息洪流中突围,创造着独特的时代印记。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语言的活力,正在这种流动中延续。

  然而,当青少年将“栓Q”写入作文、把“emo”填进试卷,语言的危机悄然显现。当所有的赞美都变成了“绝绝子”,所有的喜怒哀乐都简化成“芭比Q”,汉语那丰富多彩、细腻传神的表达就变得单调乏味了。更令人忧心的是某些网络烂梗的蔓延,“菌男霉女”等贬损性表达,正无声侵蚀着青少年的价值判断。

  这种侵蚀根植于当代社交的剧变。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青少年社交呈现即时性、表演性、低成本情绪交换三大特征。当现实交往空间压缩,电子屏幕成为主战场,语言自然滑向简单化、娱乐化。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更习惯用一些“烂梗”来快速获得认同感。但这样一来,他们就错过了在真实的、面对面聊天中锻炼说话能力的机会——毕竟,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像网上那样,一有矛盾就“拉黑”对方,也不能光靠点个“赞”就代替深入的交心聊天。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因载体。当“绝绝子”替代“拍案叫绝”,当“emo”覆盖“忧从中来”,流失的不仅是词汇,更是汉语的韵律节奏与思维深度。“不学诗,无以言”,若年轻一代疏离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割断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情怀,那流传千年的文化血脉又将如何传承?

  破解困局需多方合力。校园里,教师要通过经典对比教学,让学生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与网络表达的贫瘠;家庭中,年轻一代的父母也要减少使用网络黑话,用纸质阅读重建深度语言环境;网络平台上,主流媒体对“松弛感”等良性热词化用有度,对恶俗烂梗保持警惕;社区活动中,青少年更应在真实互动中学习用传统语言表达复杂情感。

  语言如同航船,承载着文明穿越历史长河。当少年们脱口而出“栓Q”,当作文本上写下“芭比Q了”,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变化,更关乎一代人思维能力的深度和文化根基的牢固程度。守护青少年语言能力的根基,关键在于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育深厚的文化认同。

  身处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我们需要用理性的引导代替简单的排斥,用优秀文化的滋养去丰富语言的土壤。唯有如此,才能让年轻一代在拥抱数字世界的同时,不忘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守护好文明的火种,使其代代相传。

  (绵一评)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