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行走赣鄱间:在实践里触摸文化的温度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付睿 实习生曾至炜报道:暑期,众多江西青年学子背起行囊,开启了暑期社会实践之旅。从淬炼红色初心到守护非遗根脉,从体悟乡土生活到创新文化传承,他们以多元实践为笔,将传统文化从课本符号,书写成可感可触的生活故事,让青春与传统在赣鄱大地上碰撞出火花。
红色基因:在历史回响中淬炼初心
红色,是赣鄱大地最厚重的底色。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前,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实践队的队员们紧握拳头,面向团旗庄严宣誓;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实践队队员化身红色讲解员,将黄洋界保卫战的烽火、红军战士的坚韧娓娓道来。
从陵园前的誓言到展馆讲解,从诗词诵读到故事聆听,当先辈精神与青春对话,红色基因便有了最鲜活的传承载体。
非遗民俗:在文化交融中守护根脉
传统民俗与非遗技艺的文化在赣鄱大地四处流淌。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实践队走进吉安市峡江县金坪民族乡,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
在金坪民族乡的风情园里,实践队队员的指尖沾满木薯粉——他们正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做京族木薯饺。“米粉要揉到盆光、手光、面光,这是祖辈传下的讲究。”竹竿舞的节奏中,大家脚踩“开合”节拍,在欢笑声中体会“不同民族的步伐能踩出同一套韵律”的奇妙。听完老兵黄世宁讲述“团结各民族侨民”的故事,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践队队员胡琪表示:“这次经历让我们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美在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在当地举办的民族“村晚”上,他们与当地村民共演红色朗诵与民族歌舞,京族的婉约、侗族的热情与青春的活力相互交融,汇聚成歌。
乡土生活:在日常肌理中感知传统
啦啦操、太极拳、彩带舞龙……吉安市泰和县冠朝镇的文化广场上,华东交通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的实践队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一招一式细腻展示。
“一位老奶奶教我们调整呼吸,说这是‘跟着太阳起落过日子’的老理儿。”大家发现,太极里的“刚柔并济”,正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就像村民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延续着祖辈传下的生活智慧。
村民组建的舞蹈队排练着《我在茶乡等你来》,将茶农的日常劳作融入其中;一曲《孟姜女哭长城》的鼓点起落间,是历史故事在乡土舞台的鲜活重现。当实践队队员的啦啦操与村民的腰鼓同台表演时,现代活力与传统底蕴相互碰撞,正是乡土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