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身高挡住对儿童的“一视同仁”
儿童票优惠,该“看身高”,还是“看年龄”?
近日,上海陈女士暑期带10岁女儿及其国外同学一家,游玩上海普陀区环球港主题乐园时,依据“1.1米-1.4米儿童票”规定购买了两张儿童票。然而,在检票时,工作人员测量同学身高为141厘米,被要求补差价。同学母亲质疑测量方式,要求光脚复测,结果显示138厘米。但乐园主管坚持“必须穿鞋测”的规定。
最终,陈女士为避免耽误行程,退掉一张儿童票,补买158元学生票。事后,经商场协调,乐园同意光脚复测并退还差价。
尽管乐园最终退还差价,可还是暴露出一个问题——乐园坚守“穿鞋测量”的条款,看似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却在无形中消解了服务应有的人文温度。
以身高作为儿童票优惠的标准,只是之前儿童身份信息登记,以及核验不便背景下的“权宜之计”,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间发育的差异,及由此带来的公平问题。
但如今,随着儿童营养水平提升,平均身高持续增长,这一标准的适用性大幅下降。此时,若仍以固定的身高数值划线,有失公允。
其实,部分领域已率先推行以年龄划分儿童票的标准。自2023年1月1日起,全国铁路对儿童优惠票实行车票实名制管理,以年龄作为主要判定依据,在未实行车票实名制的情况下,才参照身高标准。这一举措简化了流程,提升了公平性,让更多儿童享受到实际优惠。
表面上看,儿童票标准从“按身高”到“按年龄”仅是参考依据的转变,实则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服务理念。前者,侧重于管理的便捷性,以客观数值为唯一标尺;后者,则凸显了儿童权利本位,更贴合儿童群体的实际需求。这无疑是理念上的进步。
当然,推行“按年龄”标准,并非完全摒弃身高这一参考因素,构建“年龄为主、身高为辅”的复合型标准体系更为合理。以年龄为主要标准,可确保儿童享有购票福利;保留身高作为辅助标准,则能兼顾新政未能覆盖的特殊情况,如未携带身份证明等场景。二者结合,则让社会对儿童的关爱更加精细和公平。
目前,不同行业的儿童购票标准缺乏统一规范,极易产生纠纷。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指导性规范,明确不同行业的适用标准。例如,教育、文化类场所可采用年龄标准;游乐、交通类场所则可结合实际场景选择复合标准。
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让规则执行既不突破底线,又能体恤具体情境中的合理诉求。
规则的生命力在于以人为本。儿童购票优惠,是全社会给予的关爱,而这种关爱,应该“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