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江西“桃溪兄弟”走红,印证乡村故事的动人力量
8月20日,《江西日报》一篇《“中国最美乡村”的推荐官——走近婺源网络达人“桃溪兄弟”》的报道,让我们认识了三位土生土长的婺源小伙——他们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山水草木、烟火日常,开号以来的161个作品,平均播放量3000多万次,最高达1.2亿次。这份“从田间到云端”的影响力,恰恰印证了乡村故事的动人力量。(详见→“中国最美乡村”的推荐官——走近婺源网络达人“桃溪兄弟”)
讲好乡村故事,得有“真”情怀打底。“桃溪兄弟”不是外来的“采风者”,而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 。在他们的镜头里,有在小溪里摸螺蛳、河边捡鸭蛋、山上摘野果……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却是“60后”“70后”的集体童年回忆。“桃溪兄弟”的作品有源自山水间的土味美食,更是都市上班族的“电子榨菜”。他们说的方言带着晨露的清新,展现出的是对家乡深入骨髓的热爱。这种“把家乡当自家”的真诚,热乎、实在,远比那些摆拍的“田园牧歌”更戳人心。反观有些乡村宣传,请来流量明星“打卡作秀”,镜头里满是精致的疏离感,终究成了“雨过地皮湿”的无效传播。
讲好乡村故事,得用“小”视角破题。“桃溪兄弟”的视频里,少见“中国最美乡村”的宏大标签,更多是土灶台、竹筒碗、捕鱼笼、蓑衣、斗笠、竹排等具有浓郁乡土味的器物,是层层叠叠的茶园、粉墙黛瓦的古村、蜿蜒错落的梯田花海,以及独具特色的篁岭晒秋等乡村景观……他们镜头下的每一帧画面,都宛如精心绘制的田园画卷。他们就像用放大镜看生活,把乡村的肌理纹路看得清清楚楚。嗞嗞作响的炭烤时蔬、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滑落桃枝的滴滴露珠、冒着热气的糯米仔糕……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像一根根细针,缝补着都市人对乡村的集体记忆。而那些动辄航拍万亩花海、堆砌华丽辞藻的宣传,反倒像隔靴搔痒,抓不住乡村的魂。
讲好乡村故事,得借“活”传播扬帆。“桃溪兄弟”最聪明的,是摸透了新媒体的“脾气”。他们会在评论区跟粉丝唠嗑,在内容创作中有意识地预留互动点。如在拍摄制作野菜时,在视频中提问“谁能说出我们还没吃过的野菜”“徒手挖河蚌的快乐谁懂”,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还能推动他们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他们还十分“听劝”,根据粉丝在评论区的反馈,增加如晨雾朦胧的群山、粗大的古樟树等元素的呈现。这种互动感让乡村故事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奔赴”,就像给传统村落安上了“导航”,顺着网线就能找到乡愁的入口。反观一些地方,还在靠纸质宣传册、电视专题片“硬推”,难免在信息洪流中被淹没。
“桃溪兄弟”的走红,与其说是流量的偶然,不如说是真诚的必然。他们证明:乡村故事不用刻意“打扮”,带着泥土气的真实最动人;不用追求“高大上”,贴着生活的细节最打眼;不用固守老套路,跟着时代走的传播最有效。当更多人学会用真心、用巧思、用新招讲述乡村故事,“中国最美乡村”的名片定会愈发鲜亮,乡村振兴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刘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