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是什么吸引年轻人争相“跃农门”

2025-08-20 17:38 阅读
大江网原创

  近日,农业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因独特的“农”味而让人大开眼界。吉林农业大学的“蘑菇纸”可食可鉴,南京农大嵌入“宁香粳9号”水稻种子,中国农业大学更是附赠已经累计推广约1200万亩的玉米种子“农大778”……“农”味十足的设计惊艳四方,而涉农专业从“招不满”到“招不够”的惊人逆袭也正在上演。

  农业专业由冷到热的转变,折射出农业自身脱胎换骨的巨变。曾经,学农似乎总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相连。但今日的田野早已不是昨日模样,无人机盘旋,智能收割机轰鸣,农货直播风生水起,精品咖啡成为资本追逐新宠。田间地头与实验室、直播间无缝交融,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飞向未来,这崭新图景,正是吸引年轻人争相“跃农门”的强大吸引力。

  当“干饭人”遇上“种田人”,农业永远是朝阳产业。中国农业大学近年第一志愿报考率年增10%,录取平均分数超一本线的差距每年上升8分至9分;西南大学农科类研究生报考人数年均增长近20%。尤为醒目的是,城镇户籍考生与女性考生比例双双过半,彻底打破过往认知框架。农业正以其不可替代的“饭碗”价值与科技魅力,重新锚定在青年择业视野的中心。

  从“冷板凳”到“香饽饽”,涉农专业升温背后更有政策与产业的双重托举。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生物育种、农业碳汇等细分赛道年均增速超20%。政策层面,“入学有编、毕业有岗”的订单定向培养试点落地,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农业科技人才激励保障。农业不再仅是“靠天吃饭”,更成为有奔头、有保障、有未来的“星辰大海”。

  与此同时,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在积极回应时代变革。山东农业大学新设“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华中农业大学打造“农业人工智能+”拔尖项目。农业教育已非闭门造车,而是以开放姿态拥抱前沿,为智慧农业输送“新质生产力”。一条由政策引领、产业支撑、专业培养构成的韧性机遇链,正为青年学农者铺展宽广未来。

  当“农”味通知书成为新时尚,人们正见证古老土地与新农人最动人的双向奔赴。如何让这份热情化作沃野良田的累累硕果?对学生来说,无论将来是否直接从事农业,在学校里获得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将让他们受益一辈子。

  (张海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