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郑州“续面事件”,一起小纠纷为何成为“大事件”?
近日,河南郑州“3名女子带4个孩子多次续面”事件持续引发关注,涉事多方各执一词,涉事面馆目前已收到2万多条差评,顾客一家称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服装品牌七匹狼还无辜“躺枪”……一起普通消费纠纷,为何愈演愈烈,最终成为难以收拾的大事件?在这场网络口水战中,到底有没有赢家?又带来了哪些启示?上游新闻就此展开了梳理。
一碗面引发的“口水战”
上游新闻梳理公开报道发现,本次“续面事件”有着清晰时间线,包括热点、降温、反转、持续发酵、大热等时间节点。
“续面”事发现场,视频中有孩子的画面。视频截图
8月13日晚,3名女子带4个孩子在郑州市某饸饹面馆共计消费140.58元,其中点了一碗面,利用店家推出的“无限续面”服务先后续面两次,第三次要求续面时被店家拒绝(顾客称没有第三次续面,第三次是因孩子被凶找厨师理论)。随后,女子在团购平台给商家差评,商家希望删除差评遭拒绝,引发双方争吵。据面馆老板霍先生介绍,发生争吵后顾客报警,当地派出所现场调解,未能调解成功。
8月14日,店主霍先生次日将相关视频发布,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引发争议,部分网友批评顾客“贪小便宜”、“不尊重规则”。
双方签订的调解协议书。经视直播、央视网
8月15日,有媒体记者从面馆老板霍先生处了解到,双方已经达成和解,顾客已将平台上的差评删除。“我发布的视频给孩子造成了影响,我表示抱歉。”霍先生表示,“以后如果是一人点一碗面,照样还是无限续面,管饱。”因顾客已删差评,面馆老板已道歉,双方主要诉求均得到满足,事情至此已明显降温。
8月16日凌晨,面馆店家的短视频账号更新了两条视频,其中一条视频中,面馆老板霍先生发声称,“咱吃不了,咱给他倒了,咱都不让那个‘七匹狼’吃。”其中“七匹狼”被网友广泛认为在“阴阳”吃面的3名女子和4个孩子。
事情开始反转。8月17日,“续面”顾客马女士表示不再和解,将起诉商家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马女士表示,她和面馆老板霍先生在当地街道办签了和解协议,霍先生承诺此后不在网上发布相关视频内容。但他事后依然开直播聊这个事情,而且还在直播间“阴阳”自己和孩子,“我就感觉自己没办法忍了。”
8月18日,该面馆老板发视频向网友道歉称,自己没控制好情绪,言行举止过激,同时还承诺会继续无限续面。然而对于他的道歉,网友们并不接受。当天,老板账号的道歉视频已关闭评论。
8月18日,有网友发文表示,该面馆此前曾收到众多顾客的差评,包括面量少、环境不佳且口味偏咸。然而该商家不仅没有向顾客赔礼道歉并改进工作,反而对顾客加以指责:“你爱来不来,走好,不送!”“你吃不起,我不伺候你了!”
18日晚,该面馆为关灯关门状态,门口有大量群众聚集、围观。
8月19日,服装品牌@七匹狼发布“七匹狼关于近期舆论事件的声明”,声称“对于违法乱纪行为,我们绝不姑息,必要时一定会依法维权”。此前的8月18日晚间,多名网友涌进“七匹狼”直播间,让“七匹狼”起诉面馆老板,“不起诉就不买了”。
8月19日,事发地所属郑州市中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称,针对居民和电话来访人员对该面馆的投诉举报,正在调查处理中。
一场“多方共输”的网络风暴
上游新闻梳理公开报道发现,“续面事件”在网络上发酵至此,已出现“多方共输”的既成事实,结局恐难有赢家。
8月17日,马女士对媒体称,因一家人遭遇“网暴”导致心情不佳,其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当时正在医院输液治疗。她明确表示与面馆老板不再和解,将起诉商家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另据媒体报道,商家公布的监控视频被剪辑成“七匹狼”段子,在网络广为流转,甚至有人给顾客孩子P图恶搞,孩子照片被做成乞讨表情包到处传播。
马女士表示:“他(餐馆老板)已经违反规定了,协议已经作废。我们在找律师起诉,必须起诉,维护我们孩子的未成年肖像权。”
受“续面事件”持续影响,8月18日夜间起,涉事面馆已经暂时关闭,没有正常经营。老板霍先生的某平台短视频账号“卷王老霍记”的名称已经更改,原有的团购信息也都已经下架,“商家认证账号”已经消失。
8月19日,在某点评平台上,涉事面馆的评分已降至3.0分,累计收到2.1万条差评。
18日晚,该面馆门口围着大量群众,店面处于关灯关门状态。齐鲁晚报
18日晚,该面馆门口围着大量群众,店面处于关灯关门状态。8月19日,涉事老板已将其账号评论关闭,账号名称改为“哎……”,并更换了头像,部分视频已经被删。
8月19日夜间,面馆老板霍先生的相关短视频平台账号已经被禁止关注。此前,随着事件持续发展,该账号粉丝不降反升,粉丝数量从7万涨到9.7万。不过在当晚被禁止关注后,截至发稿,该账号粉丝数已经掉到2.4万。
此外,中原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回应称,这两天已经接到很多关于该面馆的投诉,主要包括卫生和虚假宣传等,已分派给属地市场监管所在处理,“只要在我们职责范围内,我们已经在履职尽责办理。”
除当事双方外,还有遭受“池鱼之殃”的。
18日晚,涉事面馆门口有大量群众围观。央视网
据湖北经视直播报道,8月19日,涉事面馆所在的秦岭路一家商户负责人表示,“续面”事情发生后,给他们的生意造成严重影响。“现在街上都没什么人了,大家都不来了。我们平时每天有100多人来吃,现在只有一半都不到。”该负责人表示,做生意本就应当诚信经营、与人为善。“续面事件”发生后,众多网友都不愿前往秦岭路消费了。
8月18日18时许,七匹狼官方旗舰店直播间内,女主播在介绍一款价格为156元的黑色T恤。此时,有700余人涌入直播间,留言持续滚动。因该事件中顾客当天在面馆消费金额为140元,有网友起哄让这款T恤以140元售卖,还有人建议主播边吃面边直播。还有人让七匹狼起诉面馆老板,并称“不起诉不买衣服”。七匹狼客服哭笑不得,只能呼吁网友保持理性。
七匹狼随后就近期舆论事件发布声明称,“我们坚持商业行为必须合法合规,坚守社会公序良俗,对任何突破社会价值底线的言行,我们与公众同感关切。”七匹狼表示,对于违法乱纪行为也绝不姑息,必要时一定会依法维权。
一起小纠纷为何成了“大事件”
这场始于一碗面的小纠纷,最终演变成全民围观的网络混战,谁是幕后推手?
一起寻常的消费纠纷,在流量裹挟下迅速异化——商家把监控视频剪辑成“七匹狼”段子,网友给顾客孩子P图恶搞,双方支持者更是在评论区展开“道德竞技”。这像极了现代版的盲人摸象:摸到尾巴的骂对方是蛇,摸到腿的咬定是柱子,却没人愿意看清事情的全貌。
消费者给店家差评,并简述事件经过。网页截图
此事还惊动了街道办,在其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转眼间商家就在直播间继续“内涵”顾客,顾客当然不愿意了,连夜咨询律师准备起诉。
央视网综合报道称,表面看这事是诚信缺失,实则是流量时代的必然悲剧——对商家而言,冲突话题带来的热度远超一碗面的利润;对平台来说,撕裂性话题的推送效率远高于和解新闻。这种“和解—反悔—再战”的戏码,就像给斗兽场里的困兽注射了一剂兴奋剂,观众看得越亢奋,笼中的野兽就越癫狂。
在这件事中,最让人厌恶的是某些网民毫无成本的恶意。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因为多加了一勺辣椒而被游街示众,而网络上却遭遇了道德审判。更为荒诞的是,当孩子照片被做成乞讨表情包到处传播时,那些转发者毫无同情之心,还在自诩是正义的使者。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打破这种互害的循环——平台是否应当对已调解纠纷实施舆论降温,强制删除涉未成年人影像;司法系统是否可建立网暴速裁通道,让施暴者付出实打实的代价;而我们每一个人,不妨在敲键盘前默念三秒:若自己的消费记录被挂上热搜,是否还能承受同样的道德拷问?
开屏新闻也发表评论称,事情虽小,但折射出的问题不小。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现在不仅是内容创作的网红,就是一些普通人也具备了很强的互联网意识,掌握了流量密码。夸大或者虚构一些具有共性、能够挑起公众情绪的生活化议题,走上当网红直播带货的路子。
流量是诱人的,也是危险的。它能激励出更好的内容产品,也能激发人性中阴暗的一面。马女士一行人一旦被贴上“贪小便宜”的标签并全网曝光,就很难撕掉。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成为被围猎的对象。要避免真相被流量带偏,就需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风波之后仍有四大法律问题待解
首先,点一碗面利用“免费续面”规则多人共享,可以吗?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石琛律师介绍,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诚信、公平的原则,不得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本次事件中,“免费续面”是基于一碗面的消费行为所产生的、为满足消费者“吃饱”需求所提供的服务,其潜在含义应当是“一碗面一人吃到饱”。利用点一碗面来“免费续面”从而实现多人“吃饱”的行为,违背了经营者提供“免费续面”服务的本意,同时也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
涉事面馆已关门停业。大皖新闻
其次,商家公开未打码的现场视频,是否涉嫌侵犯隐私?石琛认为,此事件中,商家公开未打码监控视频的行为,涉嫌侵犯顾客的隐私权。若商家想要公开视频,需给当事人面部特征、行踪轨迹进行打码等模糊处理,避免泄露其隐私或个人信息。
第三,该商家在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后仍就此事进行直播,算不算违背协议?法学专家、芙蓉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平凡表示,若双方调解协议明确约定“商家不得在直播或公开场合提及事件相关内容”,则商家后续直播讨论该事件可能构成违约。对于商家片面陈述“七人点一碗面”,与实际消费金额(140元)及续面次数不符,陈律师表示,商家该行为涉嫌虚假陈述,可能降低对顾客的社会评价,需赔偿顾客精神损害及恢复名誉。如利用片面信息煽动网暴,情节严重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侮辱诽谤),可处拘留或罚款。
第四,关于店家“阴阳”顾客“七匹狼”一事,山东诚信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赵光绪指出,若该行为对“七匹狼”品牌形象造成损害,且店家是故意为之(如反复提及),则“七匹狼”品牌方可起诉店家,追究其相关责任。若店家仅针对顾客使用“七匹狼”这一称呼,未直接损害品牌形象,但该称呼被网友发酵并对顾客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店家的行为只可能涉嫌侮辱顾客。对此,既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理,顾客也可通过民事诉讼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