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丨尽孝不能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诸多孝子贤孙的故事口耳相传。从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到黄香扇枕温衾,孝行的光辉始终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赣州少年刘宏基带着瘫痪父亲上大学的事迹,用最质朴的行动,重新诠释了当下生活里的孝道本色,既让人内心发烫,更引人深思。

当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涌上心头时,对父亲的牵挂与担忧却让他陷入两难。但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带着父亲开启新的求学之旅,一句“爸爸在哪里,哪里就是家”,质朴却饱含深情,道出了他对父亲不离不弃的决心与孝心。
在很多人眼中,刘宏基还是个青涩少年,可他却早早承担起成年人都未必能扛得住的责任。
每天清晨,当同龄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已穿梭在菜市场挑选食材;夜晚,别人在享受闲暇时光时,他却在为父亲洗漱、按摩,忙完这一切才能开始自己的学习。
面对生活的重压,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反而将每一次照顾父亲的过程,都视作是对亲情的回馈。他的坚韧与担当,让我们看到了“孝”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支撑他跨越生活的重重难关,在困境中坚守希望。
这份孝心,不仅温暖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亲情纽带,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社会。在他的成长路上,学校老师的关怀、政府的帮扶以及爱心人士的资助,皆因被他的孝心所打动。老师免其学费、悉心辅导,政府给予低保补助,爱心人士提供实习机会,众人的善举汇聚成一股暖流,助力刘宏基继续前行。
这也充分证明,孝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共鸣,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与关爱。
当下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许多年轻人为了梦想与生计,背井离乡,与父母聚少离多。“等我有钱了,再好好孝顺父母”“等我有空了,就多陪陪父母”,这样的想法在很多人心中扎根。然而,时间不等人,父母在岁月的侵蚀下日渐衰老,当我们终于有了所谓的“条件”时,或许已经错过了陪伴他们的最佳时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训时刻警醒着我们,尽孝不能等待,它不应是未来的某个计划,而应是当下的实际行动。
刘宏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尽孝无关乎年龄、无关乎环境,哪怕生活再艰难,只要心中有孝,就一定能找到陪伴与照顾父母的方式。他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是否在忙碌中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是否真正为他们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
未来,相信刘宏基在大学的校园里能和父亲共度亲情,凭借自己的努力,为父亲创造更好的生活,也为自己闯出一片广阔天地。也相信,他的事迹定会激励更多的人,将“尽孝不能等”的理念铭记于心,化作日常的点滴行动。无论是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唠唠家常;还是耐心倾听他们的唠叨,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每一份付出都能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爱与孝顺。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历经千年传承,始终散发着温暖人心的力量。当下,我们更应该把这份传统美德延续,以刘宏基为榜样,让孝心之花绽放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家庭因孝道而更添和睦,让社会因孝道而愈发美好。(全媒体记者邵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