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笔,江西学子在丝路上写就鲜活的中国故事
原标题:
青春搭桥越山海
——记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采风活动志愿者
吴雅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化先 付睿 陈旻
7月的赣鄱大地,暑气蒸腾,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眼里跃动的光。
在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采风活动中,来自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成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眼里“最亮的星”。
不只是“传声筒”:用尊重解锁心贴心的交流
7月13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一群身着蓝白渐变T恤的志愿者翘首等待,他们在等待远方的客人。
“一开始以为对接的是会说英语的嘉宾,没想到不少嘉宾只说西班牙语或阿拉伯语。”江西财经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的徐慧玲至今记得,刚接到任务时手忙脚乱。她和伙伴们对着屏幕逐句校准“办电话卡”“入住登记”的西班牙语表达,并提前了解外媒嘉宾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禁忌。
但比翻译工具和词汇量更管用的,是眼神里的真诚。在参观南昌高新区艾溪湖湿地公园时,为了让不懂英语的80多岁墨西哥头版俱乐部主席维吉里奥·阿德里安·阿里亚斯获得更多信息,徐慧玲用手势描绘公园的轮廓;了解到行程里有江中药谷,她提前保存好“中国最美工厂”的图片,一张张翻给老人看。这份用心让维吉里奥·阿德里安·阿里亚斯深受感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的邓江瑞,在机场接到澳大利亚亚太新闻中心主任约翰·休伯特·奥蒙德·华莱士已是凌晨时分。“谢谢你这个时候还来机场接我,辛苦你了!”82岁的约翰·休伯特·奥蒙德·华莱士向邓江瑞连声道谢。夜游南昌结束后,在宾馆耐心等候的邓江瑞第一时间与老人对接后续事宜,约翰·休伯特·奥蒙德·华莱士说:“看到你,我心里特别暖。今晚的夜游,让我对南昌有了更直观的印象,迫不及待想探索更多故事。”
江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陈玉媚在论坛期间,承担了乌兹别克斯坦和柬埔寨嘉宾的服务工作。从酒店入住时的信息核对与房卡交接,到每日行程的提前提醒与时间节点确认,再到会议通知和活动安排的转达,她需要在英语和俄语之间灵活切换,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得细致妥帖。
不止于“看见”:用细节叩开文化共鸣的大门
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彭艺藻向希腊财经日报记者佐伊斯·塞奥法尼斯介绍了家乡的青瓷。当希腊记者啧啧称奇,频频举起相机拍照时,她突然想起课本里“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描述。“希腊有悠久的雕塑艺术,我们有千年瓷文化,他们专注拍摄瓷器的样子,像在和老祖宗对话。”这场无声的共鸣,让身为景德镇人的她深感自豪。
而江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徐可欣,则把“共鸣”变成了服务技巧。在接机过程中,给哈萨克斯坦记联秘书长巴扬·拉马扎诺娃介绍鄱阳湖时,她笑着说:“这就像你们的巴尔喀什湖,都是大地的眼睛。”讲赣南茶文化,不忘补上一句“你们煮茶加奶,我们这儿的茶水配点心也很绝”。当对方用刚学会的中文说“谢谢”,她立刻用俄语回应“谢谢”。“真正的沟通,是帮对方找到‘熟悉的坐标’。”徐可欣在笔记本上写着。
“聊家常”,在江西财经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的施丽琴对接巴西记者时,成了最好的“破冰船”。在金溪县香谷小镇,巴西247网站记者马塞洛·何塞·克鲁兹听完金溪香料的发展历程后,在展柜前递出名片,对施丽琴说了一段西班牙语。施丽琴赶紧拿出翻译器了解对方的心意:“他想把这些香料带回巴西,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的香料。”原来,当语言暂时失灵,文化本身的吸引力,早已让陌生感消弭。
对文化细节的尊重,同样是架起友谊之桥的基石。江西财经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的朱嘉欣对接埃及《金字塔报》副主编谢里夫·奥马尔等嘉宾时,提前做的“功课”成了最好的通行证。参观江西鲍师傅食品有限公司糕点制作工厂时,在品尝前,朱嘉欣总是反复查看配料表:“这个有没有动物油?那个含不含猪油成分?”这份藏在细节里的妥帖,默默浸润着彼此的信任,也让心越靠越近。当一行人走进抚州市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寻梦牡丹亭”实景演出的水袖刚一掠过夜空,谢里夫·奥马尔便立刻举起手机,在Facebook上开启了直播。“太震撼了!我想通过这个屏幕,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演出。”他对着镜头感慨道。
不仅是服务者:从志愿服务到心灵同行的跨洋情谊
7月17日,在赣州市,赞比亚科技媒体联盟协调人代表伊迪丝·姆温加突然牙疼发作,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李思梦第一时间联系工作人员,送其去医院治疗,并像家人一样陪伴在急诊室。当手术灯亮起时,她握住伊迪丝·姆温加的手说“别怕,疼就举举手”那一刻,伊迪丝·姆温加眼里的依赖让李思梦认识到:“志愿者不只是‘服务’,还有陪伴。”
“从7月13日至7月20日,这一周像被按下了快进键。”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采风活动志愿者小组长姚世磊说,“工作虽然很紧张,但是每天都被新鲜又感动的瞬间填满。”
离别的那天,机场里满是拥抱和眼泪。约翰·休伯特·奥蒙德·华莱士把澳大利亚带来的羊奶皂送给帮助过他的志愿者,反复说:“13次来中国,这次最暖”;法国Escaledenuit网站摄影记者扬·奥利维耶·韦尔内里用生硬的中文说“谢谢你”,声音里满是不舍。
这群年轻人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青春使者”。他们用语言打破隔阂,用真诚连接心灵,用热情讲好江西故事,用最鲜活的方式绽放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