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经济一线蹲点调研丨生态身价超500亿元,如何“变现”?且看铜鼓县“两山”转化之道

2025-08-21 09:14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1.jpg

▲铜鼓具象化青山绿水一角。摄影丨通讯员周亮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怀峰、通讯员邓凤娇报道:阳光、河滩、碧水……8月15日,记者走进铜鼓县港口乡赤洲村的碧海湾,满眼尽是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好风景。

“以前村里淘金挖河,河水浑得像泥浆。”村民王小刚目睹了村里的变化。禁采禁挖后,绿水青山回来了,如今“步步皆景、户户迎客”成了常态,村里靠漂流、民宿、农庄火起来了,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突破30万元。

赤洲村的变化,是铜鼓县生态家底越攒越厚,共富之路越走越宽的一个缩影。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近年来,铜鼓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已获得“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20张国家级生态名片,通过美生态、兴产业、富百姓,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之路。

2.jpg

▲青山绿水引来游客在铜鼓看山、望水、觅乡愁。摄影丨通讯员周亮

攒厚生态家底,收获20张“国字号”生态名片

8月18日傍晚,村民王阳彦与往日一样,来到穿村而过的严溪河噪下水河段巡护。这是他守护娃娃鱼的第11年,每天巡河8公里,风雨无阻。

“爸爸快70岁了,我不能袖手旁观。”儿子王道陪护身边,孙子王德胜则拿着本子一路记录巡护数据。一家三代接力守护,这份朴实的生态自觉感染了村民,大家纷纷加入巡河护鱼的行列。

一家人带动一村人,一村人影响一乡人。严溪河常年水清鱼跃,高桥乡也捧回了“国家级生态乡镇”金字招牌。

在铜鼓县,像王阳彦一家这样的生态自觉,早已融入当地干部群众的血脉。作为修河源头,铜鼓县严守“生态、耕地、水资源”三条红线:284名护林员全覆盖守护200多万亩山林;每一条河流、102条小溪、401座山塘都有“专职管家”;盗伐林木者要“补植复绿”;招商引资立下铁规,污染项目坚决不要;领导干部离任要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生态保护实行“一票否决”。

驰而不息,慢而有恒,铜鼓县的生态家底持续“增厚”;森林覆盖率88.04%,全省第一;修河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生态质量指数EQI(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全省第一;全县获得20张国家级生态名片,所辖9个乡镇全部获评“省级生态乡镇”,其中7个跻身“国家级”。

微信图片_20250820142159.jpg

▲游客在铜鼓的青山绿水间放松休闲。图片由铜鼓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立足生态优势,以“生态佳”谋划“生态+”

生态家底越来越厚实,那么,青山绿水如何“变现”?铜鼓县在实践中探索答案。

铜鼓县在全省率先试点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给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此举解决了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等难题。经核算,铜鼓的生态身价已突破500亿元。

铜鼓县通过量化生态家底,据此创新推出了“文旅贷”“黄精贷”等绿色信贷产品,架起“两山”转化桥梁。永宁镇坪田村的改变颇具代表性,该村一度守着好山好水过苦日子,背负着60万元债务。

坪田村是铜鼓县首个进行GEP核算的行政村。根据核算,村里的生态身价为1.75亿元。村里以此进行抵押,申请“民宿贷”等贷款。如今,村里办了20多家农家乐、打造了1000亩茶园、1万多亩笋竹林,债务还清了,账上还躺着50万元存款。

坪田村的变化,深刻印证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近年来,铜鼓县不断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以“生态佳”谋划“生态+”,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黄精变“黄金”就是生动的例证,该县做大做强以黄精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推动黄精产业向精深加工、康养观光延伸。目前,全县黄精种植7.3万亩,年产量约3000吨,综合产值3亿元,带动1.2万人就业。同时,打好“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推进“生态+康养”多元发展,森林康养、体育休闲等业态遍地开花。值得一提的是,铜鼓县以生态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绿色食品和竹木加工、精细化工”的“3+2”主赛道。“骏智机电”“尚朋电子”“永宁科技”等一批“攀高向新”企业脱颖而出。今年上半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12.5%,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更是猛增101.6%。

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涉及面宽、辐射面广、带动性强。铜鼓县依托优渥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坚持城乡融合,打造“全域、全季、全时”旅游格局。去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165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8.5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7%、19%。鲜活的数据表明,铜鼓县正成为八方来客的“诗和远方”。

共享生态红利,好山好水带来好日子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铜鼓县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存在于一个个特色产业里,而且还直接、具体地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的变化里。

每天,夜幕降临。铜鼓县城的定江河就变成城市生态风光带,成了全民健身的好去处。年轻人在河畔体育馆打篮球、羽毛球;亲子家庭则沿河畔彩道健步走;热闹的河畔公园,聚集着众多中老年人跳广场舞。

“这里曾是一条污水横流的臭水河,刺鼻的气味让我们每天都不敢开窗。”附近居民谢淼良目睹了定江河的变化。

生态治理释放民生红利,让城市焕发活力,乡村同样奏响幸福乐章。铜鼓县棋坪镇柏树村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该村曾因挖金矿“山秃水黄”,青壮年纷纷外流。关闭金矿、修复生态后,村里山头又绿了,河水又清了,离乡的村民纷纷“返巢”。离开村子7年的村民莫英富,也回到村里利用这里的好山好水种植黄精。

“2018年采收了5亩高产基地的黄精,每亩纯利润达6万元。”莫英富对此记忆犹新。见此,村民们也纷纷跟着他种植黄精,一户户盖起了新房,买了小车。柏树村目前有160户种植黄精共5200亩。按照平均每亩4000元的收益计算,柏树村的黄精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美生态与惠民生实现双赢。

“村里有钱了,补齐了民生短板,添了路灯,改造了道路……”村民许付仁高兴地说,绿水青山成了他们的幸福靠山。 
   
记者手记:

“两山”转化看“铜鼓定力”

行走在铜鼓县的青山绿水间,“两山”理念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从一个村三代人接力巡河护鱼,到全县域守护生态红线;从坪田村用生态身价换来“民宿贷”,到柏树村黄精地里长出“绿色银行”……这些生动实践背后,不仅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铜鼓定力”。

这份定力,不仅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远见,更是“点绿成金”的转化智慧。铜鼓县在全省率先试点GEP核算,为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创新“生态贷”,破解“抵押难”;深耕“生态+”,让黄精变“黄金”、风景变“钱景”……铜鼓县用实践深刻诠释: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丰厚的生态家底可以变共同富裕的家产。

“铜鼓定力”,源于对“两山”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持之以恒的践行。这也告诉我们,生态优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绿色转型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青山作证,绿水为凭。这份沉甸甸的“生态家底”,正成为铜鼓县迈向共同富裕最坚实的“靠山”。

洪怀峰
   
专家点评:

“铜鼓探索”见证“两山”理念实践伟力

今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铜鼓县的“两山”转化探索与实践,彰显了“两山”理念展现出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铜鼓县是绿色的,全县生态保护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2.5%,坐拥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中国黄精之乡、中国美丽县城等多张金字名片。

铜鼓县是红色的,这里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之一,也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铜鼓县作为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在册的革命烈士达1.8万名。

共享生态红利,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铜鼓县“两山”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赤洲村从卖资源到卖风景、柏树村从挖黄金到种黄精、定江河从臭水沟变风光带……行走在这片生态福地、革命圣地,处处可感受到这个山区县在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中,让老区人民在青山绿水间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铜鼓县探索打通“两山”转化路径,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对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有着重要作用。

老区不老,风景独好。铜鼓县“两山”转化之道,对生态优渥,经济欠发达,不沿边、不靠海的山区,尤其是革命老区,有着现实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李志萌 省社科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省社科院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重点学科带头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