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十年的感谢

2025-08-21 10:41 阅读
江西卫生健康报

  近日,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更年期保健中心副主任张赟的诊室门被轻轻推开,一位女士探身进来,目光落在张赟脸上,突然定住。她几步冲过去,未开口,眼泪已扑簌簌滚落,身体猛地一沉就要跪下去。

  张赟慌忙起身托住她的胳膊:“别这样!快起来!”

  “张医生,可找到您了!十年前,是您把我救回来了,我姓袁,您还记得吗?”抓着张赟的那双手微微发颤,这位袁女士的声音也一度哽咽。

  张赟努力在记忆里搜寻,她从医十六年,在产科抢救一线每天都像打仗一样争分夺秒,脑子里只想着拼尽全力去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而病人的名字就像流水一样,大多模糊了。

  但看着出院记录上赫然写着自己的签名,“十年”“重度胎盘早剥”“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胎死宫内”,这些词像钥匙一样,猛地一下,打开了张赟的“记忆之门”——十年前的那个深夜,急诊电话铃声刺耳,救护车呼啸而至。袁女士被推进来时,面色灰白得像蒙了一层土,血压计的数字惊心动魄地高,肚子硬得像块石头。

  入院后,张赟快速进行了诊断:孕33+周,重度子痫前期,重度胎盘早剥,子宫胎盘卒中,DIC,胎死宫内!

  每一项都触目惊心,像恶狼一样同时扑向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母亲。

  “启动抢救小组!快!”张赟几乎是吼出来的。

  瞬间,抢救室被急促的脚步声、仪器的滴答声和指令声填满。建立静脉通路、配血、紧急术前准备……空气绷得紧紧的,只有监护仪尖锐的报警声在撕扯着寂静。

  手术室里,清除病灶、纠正凝血、输血……医护人员像是在泥泞的沼泽里,拼命拖拽一艘不断下沉的船,每个人心里都只有一个念头:拉回来!必须把她拉回来!

  不知奋战了多久,当天边终于透出一点灰白,袁女士的血压开始稳住,出血渐渐控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凝血指标,也一点点艰难地爬向正常范围。

  此时,在场医护人员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术后,张赟每天查房时,都能看到袁女士苍白的脸上一点一点有了血色;看到她在家人搀扶下慢慢能坐起,能下地……直到最后,终于痊愈出院。

  十年光阴流转,无数张或苍白或痛苦或喜悦的面容,在张赟的记忆里重叠、模糊。

  “这些年,我一直想着您!老院区跑了好多趟,都说您可能调走了,我跟我爱人说,无论如何得找到您,亲口说声谢谢!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们这个家,早散了!”此时此刻,十年后的今天,袁女士紧紧攥着张赟的手,泪水淌过带着笑的脸颊。

  张赟扶着她坐下,听她絮絮地说着这些年家里的变化,说她后来有了健康的孩子……

  窗外阳光正好,但张赟眼眶发热,喉头也有些发紧,只能轻轻拍着她的手背。

  原来这双无数次在无影灯下止血、缝合的手,不仅能托住沉甸甸的生死,也能承受住这样滚烫的、穿越了漫长岁月的感激。

  “说实话,十六年来,我记不清每一位患者的名字,可那些命悬一线的时刻、那些监护仪刺耳的鸣叫、那些被汗水湿透的刷手衣、那些在手术台旁并肩作战到天亮的疲惫身影、那些看到病人转危为安时松下的那口气,它们早已刻进骨子里,成了本能。”张赟动容地说道。

  而这,也是千千万万医护人员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那一刻,看着眼前这个健康鲜活、满含热泪的袁女士,张赟只觉得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惊心动魄,都值了:“医生的路,大概就是这样,用双手在深渊边缘,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托住滑落的生命。能被这样记住,被这样郑重地感谢,是命运予我平凡职业最厚重的馈赠。”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