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何时该“动刀”?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腺样体肥大时,都会纠结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时候需要给孩子做手术呢?
□ 丰城市中医院五官科
主治中医师 谭艳
认识腺样体
腺样体,也叫咽扁桃体,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属于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儿童免疫防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6 岁之前,它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一道防线。孩子1 岁左右腺样体开始发育,3 - 6岁时进入快速生长期,6岁左右达到高峰,10岁左右逐渐萎缩,成年后几乎没有或仅有少许残留 。
腺样体肥大带来的问题
当腺样体因反复感染或炎症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时,就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呼吸道症状:肥大的腺样体堵塞鼻咽部气道,引起鼻塞,导致孩子出现代偿性张口呼吸。长期张口呼吸,还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打鼾,严重时会出现睡眠憋气、呼吸费力等情况,影响睡眠质量,从而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导致孩子身高增长缓慢、智力发育受影响,还可能出现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耳部症状:腺样体肥大可压迫咽鼓管咽口,引起咽鼓管阻塞,增加中耳炎的发病概率,导致孩子出现耳闷、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颌面发育异常:长期张口呼吸时,患儿舌体位置下移,口腔内外肌力失衡,可逐渐出现上唇短而上翘、唇肌无力、开唇露齿、上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下颌后缩、下颌平面角增加、长面型等表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腺样体面容”,这种改变在青春期后难以逆转。
需要手术的情况
虽然并非所有的腺样体肥大都需要手术,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医生通常会建议手术切除腺样体:
症状严重:孩子存在明显的打鼾、呼吸暂停、睡眠憋气、张口呼吸、呼吸费力等重度气道阻塞症状,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经评估后需要通过手术来改善呼吸状况。
药物治疗无效: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后,鼻塞、打鼾等症状无改善,或者停药后症状复发,此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反复感染:腺样体肥大导致反复发生中耳炎、鼻窦炎等疾病,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例如,每年发作超过5次中耳炎或鼻窦炎,就需要考虑手术切除腺样体,以减少感染的反复发作。
出现腺样体面容:如果孩子已经因为长期张口呼吸形成了腺样体面容,或者出现牙错颌畸形,为了避免面容进一步恶化,以及后续进行牙齿矫正等需要,也建议进行腺样体切除手术。
其他特殊情况:对于药物治疗无效且考虑进行内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儿;复发性急性中耳炎或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孩子以前接受过鼓膜置管但通气管已脱落,并且需要再次鼓膜置管的情况,通常建议进行腺样体切除术。
手术时机与年龄的关系
一般来说,手术的最佳年龄在3 - 7 岁。这个阶段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相对完善,且能较好地配合术后护理。对于3 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术后感染风险较高,除非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生长发育迟缓等严重并发症,通常会优先采用药物治疗。不过,年龄并不是决定是否手术的唯一因素,在符合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即使是2 岁的幼儿或者10岁以上的儿童,如果症状严重并影响到孩子的睡眠和生长发育,也建议早点做手术。
家长须知
面对孩子腺样体肥大,家长们既不能过度焦虑,也不要掉以轻心。如果发现孩子有鼻塞、打鼾、张口呼吸等疑似腺样体肥大的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鼻内镜、鼻咽侧位片等检查明确诊断。在决定是否手术时,要充分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的必要性、风险以及术后护理等相关问题。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对于需要手术的孩子,术前做好心理安抚,术后按照医生的建议做好护理工作,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总之,腺样体肥大是否需要手术,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及时、科学的治疗,才能帮助孩子摆脱腺样体肥大带来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