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命是一条静静的河
文/戈荣荣
时隔半年,我再次翻开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每次读来总有不同的感受。作者在治病间隙完成了本散文集,用作者的话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部散文集,囊括人生、苦难、爱情、金钱、道义等主题,字里行间充盈着对生命的思考和赞美。
书中文字像是清晨的薄雾,悄无声息地漫过心头,在心底留下一片微凉湿润。这次重读,我放慢了速度。想把作者的思考嚼碎,咽进肚子里。作者的笔触并无惊涛的磅礴,却自带一种“慢”的威严,让你不得不细细品味其中深藏的力量。
命运和作者开了一个玩笑。21岁,风华正茂,作者却被告知一生将与轮椅相伴,肉体空间被粗暴地压缩为一方窄小的天地,但作者却在精神的维度里展开了无垠的探索,在苦难的围城里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无限延伸的道路。这条路不是为了到达,只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生命的意义便在这“行”的过程中次第绽放,有如水流在河床中奔涌不息。身体被拘禁于方寸之地,思绪却如离弦之箭,穿透所有有形无形的囹圄。
作者在书中坦言:“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在书中,相较于渲染悲情,他更将身体的溃败视为洞察精神深度的契机,更多地表达他所窥见的生命的本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因为有“更”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幸福的理由。“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在作者笔下,人间的苦难变成了生命的磨石,这并非粉饰苦难,而是在淤泥中掘出灵魂的泉眼。在那些被透析机、针管和疼痛割裂的“碎隙”里,史铁生获得了凝视生命本质的澄澈目光——那目光如静水深潭,映照出思想的辽阔天空。
在河道最狭窄、水流最湍急之处,作者以惊人的沉静,挖掘出生命内在最丰沛的源泉——爱与信念。他写道:“爱是软弱的时刻,是求助于他者的心情,不是求助于他者的施予,是求助于他者的参加。”他洞悉爱并非单向的施舍,而是自我救赎的必经之路。所谓爱之软弱,是互相敞开,不乞填补,只求其进入,让深处的孤独与惶然得以相互慰藉。爱与信念,共同构成了赋予生命意义的源头活水。
在生命的意义这个话题上,作者写道:“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索取,而在向内的建立。”看到这里不禁想到三毛的一句话:“了解自己是由内而来的,当你了解了,不必别人来指引,也便能明白,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替你找出生命之路。”这个时代人容易被贴上标签,活成别人的期待。我们曾如此渴求外界的认可,但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勇敢地撕下标签,大胆去走自己的路。
记得第一次翻开本书,就被第一句话震住:“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合上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史铁生用残缺之躯,道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当命运的巨石轰然砸落,截断了我们前行的水路时,愿我们都能记住本书静水深流的力量。不论生活多么困顿,但请相信,沉静水面之下奔涌不息的,正是足以穿石的万钧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