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人 心中有光
资溪县人民医院国医馆一楼,充斥着艾草与活络油混合气味的推拿室里,推拿师胡友科的手指正在患者肩颈处精准游走。窗外烈日炎炎,房内的空调也未能驱散他额头上沁出的汗珠。“这里有没有酸胀?力度可以吗?”他轻声询问,得到患者肯定答复后,嘴角微微上扬。妻子元小兰在一旁熟练地调配着药油,温热的药香在空气中弥漫。
“胡大夫夫妻俩对病人相当好,做事好认真。”坐在旁边等候的患者家属朱如英忍不住赞叹。胡友科腼腆地笑了笑:“这是应该的,能治好患者,我们就很高兴。”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从业30余年,胡友科夫妇用指尖为4万余名患者驱散病痛。
“我学推拿纯属偶然。”胡友科笑着回忆。1984年,16岁的他因意外失明,一度陷入绝望。有一回在医院复诊时,一名老人的话点醒了他:“孩子,不妨尝试去学习推拿,有门手艺照样能立身。”1986年,胡友科踏进了南昌市按摩职业学校。为了攻克盲文关,他经常天不亮就起床摸读;为记住400多个穴位,他在布偶上缝出标记,一遍遍用手指触摸;为精准掌握手法力度,他常常练到手指发僵。“当时就一个念头:必须学成手艺,不能成为家人的负担。”他说。
两年后,学成归来的胡友科成为资溪县人民医院首名盲人推拿师。那年冬天,元小兰陪同朋友的父亲前来就诊时,被胡友科精湛的手艺震撼:“好厉害!他闭着眼睛好像能透视筋骨。”两人因此结缘。之后,元小兰开始跟着胡友科学推拿。从调配药油、整理器械,再到掌握基础按摩技法,她一步步成长为胡友科的得力助手。1993年,医院特批设立“夫妻岗”,两人开始携手服务患者。工作中,她是他的“眼睛”——记录病历、观察患者反应;生活中,她是家庭的“支柱”——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夫妻俩还定期去敬老院义务推拿。
胡友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的情景:那是1989年的一个清晨,患者黄敏(化名)因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疼得直冒汗,被家人背着来到诊室。
胡友科伸出双手,左手搭脉,右手在患者腰部仔细触诊。很快,他确定了治疗方案。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胡友科每天为黄敏进行精准的推拿和矫正治疗。当患者第一次能够自己下床行走时,胡友科虽然看不见,却能清晰地感受到黄敏声音里的惊喜:“胡医生,我能走了!”
“我们就想尽量去帮助病人减轻身心痛苦。”抱着这种信念,这些年来胡友科夫妇坚持自费外出求学,他们先后奔赴太原、郑州、佛山等地进修学习最新推拿技法。“医学没有止境,”胡友科常说,“看到还有治不好的病,我就总想出去学习。”妻子元小兰也总是支持他:“咱们多学一点,患者就多一分希望。”
除了在专业上精益求精,他们对患者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有些患者家属工作忙,他们就亲自送患者回家;遇到患者忘记取药,他们总会第一时间把药送到患者家里。”资溪县人民医院国医馆护士长江琳说。在诊室里,胡友科会根据季节调整药油温度,冬天必定温热后才使用;元小兰会在每名患者离开时,轻声叮嘱注意事项。
“治病重要,治心更重要。”今年57岁的胡友科这样诠释医者的责任。去年下半年,当时51岁的黄俊文因瘫痪情绪低落,常常不自觉地流泪。“加油哇!我们可以一起战胜病魔!”胡友科不仅精心治疗,还经常鼓励黄俊文,“要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啊,不要让他们担心。”元小兰则耐心地教他康复动作,一遍一遍示范。慢慢地,黄俊文恢复得越来越好,现在可以搀扶着走路了。“在胡医生这里,治好的不仅是病痛,更找回了生活的希望。”黄俊文感慨道。
推拿室的艾香依旧袅袅,胡友科的手指仍每天在患者背脊上精准游走。“只要我的双手还能帮人,生活就还有光。”胡友科说。这句简单的话语,蕴含着他最朴实的信念和最坚定的医者仁心。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海华 郭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