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刀医生+机器人=外科“超人”!——一起来看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的硬核黑科技
提起做手术
很多人脑海里可能还是“大切口”
“一群医护人员长时间围绕患者弯腰操作”的画面
但随着科技发展
手术室里多了一群“高科技帮手”
——手术机器人

它们可不是科幻片里的全自动机器人
而是在医生精准操控下
让手术做得更微创、更精准、更稳定的高科技工具
一起来了解下南大一附院相关科室
近几年机器人手术的开展情况吧~
泌尿外科:拉开我省机器人手术序幕!
机器人手术从“模仿学习”到“创新发展”
自2014年12月23日江西省首台达芬奇Si手术机器人开机以来,泌尿外科团队在首席专家王共先教授、科室主任傅斌教授等学科带头人带领下,率先开展机器人微创手术。截至2025年,科室已完成超4000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其中傅斌教授完成2500例,科室也获评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泌尿外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

科室从早期单机高强度运行,至2019年引进中国内地首台达芬奇Xi系统,进入双机时代。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 ,该术式能更好保护神经血管束,改善患者术后尿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European Urology》(IF=24.267)和《BJU International》等权威期刊。以此为基础,团队牵头制定了《经膀胱入路RARP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并向全国推广。此外,团队在腹膜后入路建立、肾部分切除术的“超薄层切除法”“不阻断肾蒂技术”等关键技术上形成系列创新,解决了肾门肿瘤等复杂手术难题。相关成果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团队在机器人领域共发表论文30篇(SCI 18篇),主编/参编《机器人泌尿外科手术学》等专著8部,参编《CUA肾癌诊疗指南》等国家级指南/共识7项。2019年创办《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主编:王共先)。傅斌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腔镜与机器人分会全国副主任委员。
自2015年起,连续11年主办“机器人与微创泌尿外科手术论坛” ,单次会议最高进行53台手术直播,线上观看超67万人次。作为“机器人外科培训学院”,科室承担了多家国产机器人(微创图迈、精锋、术锐等)的临床验证与培训工作。202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教授工作站落户科室,成为学科发展的里程碑。十年间,泌尿外科成功构建了集临床技术创新、学术科研、人才培养和国产设备验证于一体的机器人手术中心,其发展持续推动着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普外科:10年5000例手术!
引领机器人胃肠外科手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5年1月6日,普外科开始开展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手术,截至目前,普外科团队完成超5000例、科室主任李太原个人完成机器人手术量超4000台,涵盖结直肠、胃、肝、胆胰等恶性肿瘤根治术,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2021年8月,李太原团队主编中国第一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机器人胃肠外科手术学》;牵头2部中国专家共识《机器人结直肠肿瘤NOSES专家共识(2022版和2025版)》,同时李太原参与中国机器人胃、结直肠肿瘤指南/专家共识制定8部。团队完成国际第一个Surform单中心研究,参加国产机器人临床研究5项,远程机器人手术3台;牵头全国多中心研究,现已完成入组达64%。李太原教授团队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机器人相关文章87篇,其中SCI 42篇,包括SCI 1区4篇(JAMA 1篇,Lancet 1篇,Annals Surgery 2篇),SCI 2区5篇。2025年6月2日,李太原团队(共同第一作者)作为主要合作团队参与的“机器人对比腹腔镜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REAL)”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取得主要成果。这项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影响因子高达63),引起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标志着李太原团队在机器人结直肠癌领域的临床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近年来,李太原团队完成机器人结直肠、胃、肝、胰十二指肠等NOSES手术700余例,实现外科微创化、微创无痕化革新。团队开展先进技术处于国际领先行列,如: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肛门拖出标本的机器人下经括约肌间低位直肠癌根治术(NOSES-1F-ISR),双镜联合机器人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肛门取标本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经阴道取标本机器人全胃切除术、远端胃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

2025年8月,科室获批“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胃肠外科临床手术高级教学示范中心”,科室坚持开展各类住培医师技能培训、腔镜机器人模拟器培训等教学活动,举办10期机器人相关国家级继教培训项目,线上观看人数最高达23万人次,吸引广东等省内外各地市医院50余人参加五期机器人培训班,致力于促进全国外科事业的协同发展,搭建沟通交流的学习平台。
胸外科:手术量居全国TOP10!
持续推动胸外科微创技术迈向新高度

胸外科自2016年开展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开启江西胸外机器人时代以来,始终秉持技术创新与规范诊疗理念,构建起以新辅助治疗后局部晚期肺癌、食管癌,大气道肿瘤重建等高难度手术为核心,兼具鲜明特色的机器人食管良性疾病诊疗体系。

科室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纵隔机器人食管癌手术、单孔机器人手术、远程机器人手术等创新技术,填补省内多项技术空白。科室学科带头人喻本桐教授团队多次受邀在国内大型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中进行机器人手术演示。在国产机器人及5G-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室参与研发单孔机器人、远程机器人等多项新技术。2022年科室机器人手术总量即突破1000台,目前年均手术量近200台,手术量稳居全国前十,其中食管良性疾病机器人手术量居全国第七,远程机器人手术量全国第一。
作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胸外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机器人医师分会成员单位,科室不仅担任《机器人外科学杂志》等期刊编委单位,还参与撰写《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等多部相关著作与共识,临床科研成果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于《Annals of Surgery》(IF 12.969)等国际顶级期刊。
骨科医院:双机器人协同!
5G远程技术引领骨科新革命

骨科医院于2019年7月4日成功实施了首台机器人辅助手术,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室在医疗技术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科室配备有两台先进的手术机器人,其中一台是“天玑”手术机器人,另一台是Renaissance机器人,共同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手术治疗。
自引入手术机器人以来,科室已在脊柱、创伤等多个亚专业领域成功开展了160余例机器人辅助手术。这些手术不仅在本医院为患者带来了福音,还通过5G远程通信技术和远程系统控制平台,与地市级医院紧密合作。2024年8月30日,骨科医院院长张斌团队与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时连接,成功完成江西省首例“5G+骨科手术机器人”远程骨科手术,极大地拓宽了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范围,使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医疗便利。

机器人手术相比传统手术方式,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其创伤小、出血少的特点,有助于患者更快恢复;精度高的特性,则确保了手术效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手术时间的缩短也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机器人手术在骨科领域的独特魅力,也为未来医疗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妇产科:华东妇科机器人手术开拓者!
10年完成2000例高难度机器人手术
2015年2月,妇产科首席专家蔡丽萍借助达芬奇机器人成功开展了江西省首例宫颈癌根治术,并陆续开展子宫内膜癌、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和外阴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等一系列妇科良恶性疾病手术。作为华东地区首位获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资质的妇科医师,蔡丽萍团队迄今已完成机器人手术2000例,其中四级手术占比达90%,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占比达80%。该团队还参与了国内多款机器人设备的研发临床试验,包括多孔及单孔机器人手术技术,以及5G远程手术的临床探索,相关临床实验案例数居于领先地位。

2022年,妇产科获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妇产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团队在全省率先开展多项创新术式,包括单孔妇科腹腔镜手术、腹腔镜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腹腔镜腹股沟深浅淋巴结清扫术,以及宫颈癌免宫悬吊广泛切除术等。

蔡丽萍团队参与制定了9项中国妇科领域重要指南与专家共识,包括《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附手术视频)、《卵巢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妊娠期子宫颈癌卵巢功能与生育力保护专家共识》及《单孔机器人手术治疗早期宫颈恶性肿瘤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等。此外,团队在《机器人外科学》《中华腔镜外科学》《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学》等专业期刊上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蔡丽萍教授还担任《机器人外科学杂志》杂志常务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