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映圣湖 高原筑天路 江西中煤雪域高原筑路记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唐嘉) 作为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羊卓雍措在藏民心中圣洁不可侵犯。

八月的风拂过羊卓雍措,湛蓝湖面碎光如钻。这颗西藏高原上的“蓝宝石”,以其圣洁与神秘,长久静卧于群山之间,只对少数幸运儿展露变幻美丽的湛蓝。2024年6月,江西中煤浪卡子县道布龙居委会至阿扎乡阿扎村公路工程施工2标段项目的筑路大军挺进,在与自然、时间、自我的较量中,织就一条长达60.9千米的“云端哈达”,让这份美丽更加触手可及。“生命禁区”的艰苦鏖战
“走平路像爬山,爬山像登天”。来自施工一线的描述,道尽了高原建设的艰辛。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山南市,高反、高寒、强紫外线、地质复杂、气候瞬息万变,是每位建设者必须逾越的难关,头痛、失眠成为“高原日常”。项目部整齐码放的氧气瓶和药品,无声诉说着建设者与自然的顽强抗争。
严酷气候给工程建设带来更大考验。极致温差让筑路材料经历“冰火淬炼”,沥青混合料在低温下“罢工”,路基填料在冻融循环中“伤痕累累”,水稳层表面爬满“皱纹”般的龟裂。这些问题的背后,曾让江西中煤建设者们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
最令人揪心的是物资运输的“生死线”。项目地处高山峡谷,地形险峻。施工便道蜿蜒曲折、狭窄陡峭,每车砂石料的运输都是一场挑战。“我们既盼着材料早点到,又担心路上出意外。”项目负责人的矛盾心情,最终化作更严格的安全检查和更周密的运输方案。400多个日夜的坚守,3000多趟来往运输的零差错,稳稳写下了项目建设“零事故、零伤亡”的成绩单。精雕细琢的品质通途
自然设下的重重关卡,激发出江西中煤建设者更坚韧的匠心。
西藏分公司负责人徐志平带领团队长期驻扎一线,带头创新工艺、精益求精,确保这条“天路”不仅通得了,更能行得稳、用得久。
项目团队经过反复试验,采用C40水泥配特制抗冻剂的方案,成功攻克水稳层抗冻抗裂难题。在-20℃的严苛环境下,7天抗压强度稳定突破3.5MPa。
团队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花岗岩资源,通过科学配比,使路面抗车辙能力较常规路面提升20%以上。
施工中,团队严格执行18厘米薄层摊铺工艺,采用“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碾压标准,确保每段路面经受8遍以上压实,实现全过程精准管控。

守护圣洁的生态承诺
项目部深知,每一铲土方,每一寸推进,都需对这片水土怀有最深的敬畏。
巡湖是徐志平的每日必修课,他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可能扰动脆弱生态的细节。“路要修好,湖更要护好。咱们给老乡带来的是路,不是伤疤。”话语朴素,却掷地有声。在选线、设计上,项目部放弃“直线捷径”,力求路线顺山势、水势自然蜿蜒,让公路成为圣湖风景的一部分。
在施工管控中,坚守“表土是金”铁律。严守施工红线,近湖区域主动退让,最大程度留存原始岸线。取料场选定远离湖岸的荒僻谷地,开挖前先将表层草皮小心剥离、编号养护,待工程回填后精心复位。
水源保护坚持“零容忍”。项目营地远离湖岸,生活污水全收集处理,达到“零排放”才离开高原。工区周边用废旧材料制作围栏,严防一滴油污、一点废料滑落湖岸。
运输车辆覆盖严实,洒水车在便道上来回穿梭,尽可能减少扬尘的污染。全体施工人员自发担任起高原“生态哨兵”,行车途中若遇岩羊、藏原羚等动物,必停车耐心静候其悠然通过。这份刻入骨髓的尊重,赢得了沿线乡政府、老百姓的认可。今年初,项目部收获了一面印有“情系群众办实事修路造福暖人心”的锦旗。
高原发展的幸福纽带
“瞧见没?那些村子,祖祖辈辈出趟门都要翻山越岭大半天。”阿扎乡乡长阿旺洛桑,每次路过工地都驻足良久,“现在就等路修通,孩子们的上学路就更近了。”
这条蜿蜒于圣湖臂弯的内环公路,犹如一条即将苏醒的“经济动脉”,串联起沿线14个沉寂在雪山褶皱中的少数民族村落,将成为打破闭塞、输送希望的“生命线”,藏民的特产能快捷出山,慕名而来的游客将循着坦途深入领略圣湖之美与藏地风情,沉寂的山村将迎来振兴的澎湃活力。
如今,放眼这条崭新的公路,一侧是羊卓雍措的湛蓝如洗,一侧是群山的巍峨壮丽;一头连着壮美的自然,一头连着火热的生活;一端铭刻着攻坚的艰辛,一端通向光明的未来。这条路,正助力西藏高原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