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线访谈|对话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普外科专家朱湘南:微创革新与人才筑基,打造区域外科诊疗新高地
导语
作为集胃肠、肝胆、甲状腺乳腺、疝与腹壁外科等多亚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普外科以微创技术为刃、以快速康复为盾,持续引领区域外科诊疗发展。近日,本栏目专访普外科专家朱湘南,从专科化建设、技术下沉到青年医生培养,解码科室如何以创新与责任守护患者生命线。
专科化与综合救治:“轮转筑基”锻造全能团队
记者:普外科涵盖胃肠、肝胆、甲状腺、乳腺、疝与腹壁等多个亚专业,科室如何平衡专科化发展与综合救治能力?
朱湘南:我们推行“轮转筑基+专科深耕”双轨模式。青年医生入职后需完成1~2年全科亚专业轮转,全面掌握普外科基础技能,随后根据个人专长和志愿选择亚专业方向。科室选派青年骨干赴顶尖医院进修,鼓励开展新技术,使各亚专业发展达到先进水平。目前科室已形成胃肠、肝胆、甲状腺乳腺、疝与腹壁外科四个特色亚专业,其中肝胆外科团队年开展ERCP手术超500例,位居全省前列。“既专精又全能,是普外科医生的必修课。”朱湘南强调。
内镜外科:微创技术破解“刀光剑影”
记者:近年来,普外科在内镜外科领域发展迅猛。请介绍一下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哪些疾病?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朱湘南:内镜外科在很多普外科疾病上都有广泛应用,尤其是肝胆胰领域。以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为核心的微创技术,正改写传统开腹手术模式。
科室团队开展的ERCP及Eus(超声内镜)等相关技术主要针对肝内外胆管结石、胰管结石、胆道、胰腺肿瘤等疾病,能够在微创条件下完成碎石、取石及肿瘤射频消融等高难度操作。胆道结石患者结合胆道子镜下液电碎石,对结石进行粉碎并取出;胆道或胰管内肿瘤,通过开展射频消融和支架置入,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命。
“创伤小、恢复快、精准度高,是内镜外科的优势。”朱湘南表示,“特别适合高龄老人和病重、体弱患者的患者!”
技术下沉: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记者:普外科在省级学会中担任内镜外科学会的主委,科室如何推动技术下沉、提升基层医院诊疗水平?
朱湘南:技术普惠是我们的责任。科室每年举办全省内镜外科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的内镜外科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授课示教。每年举办“手把手”培训班,开展外科ERCP手把手教学和手术直播演示,通过手术直播、模拟操作培养基层骨干医师,提高操作技能和实战水平。目前已成功帮助40余家县级医院开展内镜外科手术,并建立24小时远程会诊平台,基层医生可实时连线求助。“如今,很多县级医院能独立完成ERCP等复杂手术,这是最让我们自豪的成果。”
快速康复:微创+ERAS的“黄金组合”
记者:科室在微创技术和快速康复外科(ERAS)领域的应用现状如何?能否举例说明其对患者预后的改善?
朱湘南:康复医学是我们医院的优势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微创技术和快速康复外科两者完美结合可以达到“1+1>2”的效果。我们推行“术前评估优化—术中精准微创—术后康复介入”全流程管理。
在术后胃肠功能和心肺功能恢复方面,科室会邀请康复治疗中心会诊,帮助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使其术后能迅速恢复健康。
以一名95岁高龄胆管结石患者为例。患者因腹痛、进食困难入院,诊断为多发胆管结石,既往有三次胆道手术史,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术前详细评估其身体状况,采用ERCP+EST术,手术顺利。但是术后患者出现腹胀,不能进食,胃肠功能瘫痪情况。请康复中心会诊后,采取针灸、按摩、超短波等康复手段结合营养支持,1周患者逐渐恢复进食,2周顺利康复出院。“快速康复不是口号,而是让患者切实受益的临床实践。”
安全与传承:筑牢医疗底线,培育青年力量
记者:作为手术密集型科室,如何平衡高负荷手术与医疗安全?如何培养青年医生的手术技能?
朱湘南:安全就是生命线。科室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每台手术需经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三级评估;疑难病例必须全科讨论,确保方案万无一失。
对于青年医生培养,我们构建“三位一体”体系。
临床实战:高年资医师“一对一”带教指导手术,逐步开放主刀权限。
模拟训练:引入虚拟现实技术,青年医生可无风险演练复杂术式。
学术赋能:定期举办手术视频分析会,解剖成败案例。
“一名优秀外科医生的成长,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更需对生命的敬畏。”朱湘南坦言。
结语
从微创技术的突破到基层技术的辐射,从快速康复的实践到青年梯队的锻造,普外科正以创新之力重塑外科诊疗生态。朱湘南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让微创更精准、让康复更高效、让医疗更可及,为区域外科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