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党建领航 点“绿”成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曹淑芳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斐 实习生周倩红报道:曾几何时,丰城市石江乡培庄村的6850亩山林,在村民眼中曾是“守着青山愁”的负担;如今,这里正源源不断地产出“绿色黄金”,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的宝贵财富。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培庄村,只见林下套种的黄精株苗挺拔茁壮、生机盎然。再过两年,这些藏于漫山绿意间的“宝贝”就将加工成各类养生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一转变,始于党建领航带来的破局之路。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发展困境,村“两委”率先行动起来。“我们首先摸清家底,发现村里山多地少,生态资源丰富,水土条件良好,具备发展林下黄精种植的潜力。”培庄村党支部书记聂军平介绍。随后,村委会多次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和种植大户,赴樟树、铜鼓、靖安及安徽九华山等地学习考察,对黄精的种植环境、技术要求和市场前景进行实地调研,进一步坚定了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
考察归来后,村里刚提出林下种植黄精的设想时,不少群众并不理解。村委会决定率先示范,投资70余万元开发了100余亩黄精套种基地。“目前这批黄精即将上市。村民们看到实效,纷纷自发跟进,黄精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聂军平说,通过党组织的示范引领,林下种植模式很快在全村推广开来。
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释放的红利,培庄村“趁热打铁”,成立农业发展公司,采取“村级托管+企业+农户”的方式流转部分碎片化林地,整合各级项目资金,着力打造“长乐黄精”品牌。石江乡人大副主席袁海说:“我们乡对林地适度规模经营给予奖补,推动黄精产业从散户试种发展为千亩连片种植,如今该基地已成为宜春市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培庄村积极与南昌大学、文创公司开展结对合作,不断优化黄精制品生产工艺,研发推出多样化产品。目前,全村林下黄精种植面积已超1000亩,建成黄精加工厂一座,生产黄精茶、黄精酒、黄精丸等多款产品,实现了从种植、加工到研发销售的全产业链贯通,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全产业链年产值已达300万元,黄精真正成了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初步实现了林下经济助推产业振兴的目标,”袁海介绍。
生态优势守住了,旅游红利也随之而来。培庄村活化利用百年古村落和丰富的毛竹资源,打造“康养民宿+生态休闲”旅游IP,使其成为都市人远离喧嚣的“生态会客厅”。“这里空气清新,民宿是由老房子改造的,晚上听着虫鸣入睡,清晨被鸟鸣唤醒,还能体验挖黄精,特别惬意。”从南昌驱车前来的游客余潇洋感慨道。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培庄村的实践生动证明:守住绿水青山,就能赢得金山银山。村民陈水兰高兴地说:“以前靠山吃山,收入渠道单一。现在跟着村里种黄精,不仅能在家门口务工,流转山林还有租金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如今,培庄村年均村集体经济增收21万元,5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20户农户通过房屋租赁和土地流转稳定受益。千亩黄精焕发新生机,特色民宿点亮绿水青山,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