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科技赋能 守护中国饭碗传统农业焕发生机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王火根报道: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不仅关系农民的饭碗,更关系千家万户的餐桌。来自赣西山区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的张祖权——江西农业大学第三批“头雁计划”学员、上栗县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带领团队14年深耕沃土,以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在田间地头书写了一份关于粮食安全的生动答卷。

一亩三收:让土地更高产、让农民更踏实
在张祖权眼里,土地不仅是资源,更是生命的依靠。绿丰公司大胆探索“稻—再生稻—油菜”新模式,把一块地用到极致:头季稻亩产1200斤,再生稻又能收600斤,冬闲田再种油菜200斤,一亩三收,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农民的钱袋子鼓了,饭碗更稳了。张祖权说:“让老百姓种得安心、收获踏实,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田间课堂:让农民学会“聪明种田”
谁来把科技送到田头?绿丰公司给出了答案。依托“绿丰农民田间学校”,他们邀请头雁导师和农业专家“点对点”授课,农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课堂设在田埂间,培训延伸到微信群,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5年来,300多名新型农民在这里成长为本地农业骨干,许多人第一次真正学会了用数据管理农事、用科技应对风险。正如一位学员所说:“以前是跟着经验种地,现在是跟着科学种地。”头雁导师下基层的指导,也让“最后一公里”的农技推广真正走进了农民心里。

机械换人:呼唤新农人返乡扎根
谁来种地,曾是困扰乡村的难题。绿丰公司用机械化作答:无人机播撒、育秧中心育苗、烘干机护收、托管队伍全程服务……农业生产从“肩挑手抬”走向“机器轰鸣”。
机械化不仅提高了效率,更为青年返乡提供了舞台。如今,一批年轻人因为现代农业的全新场景选择扎根家乡,成为懂技术、有收入的新农人,人均年收入超过7万元。张祖权说:“机器能替代体力,但无法替代乡愁。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才有未来。”
守护粮食安全:从一块田到一张网
绿丰公司的探索,不仅是为了让一亩地多收一些粮,更是为了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在这里,每一粒稻谷、每一朵油菜花,都是沉甸甸的责任。通过导师指导、模式创新、人才培育和机械赋能,绿丰公司破解了“增产不增收、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困局,为江西乃至全国贡献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路径。
今天的绿丰公司,不仅是上栗田野里的“领头雁”,更是守护中国饭碗的一名坚定守护者。正如张祖权常说:“粮食安全,是写在泥土里、长在稻穗上的大国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