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13元退款”何以刷屏全网
近日,“深圳一沙县小吃店老板给顾客退款13元”刷屏全网——两位刚踏出校门、奔赴深圳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到一家沙县小吃店吃饭,傍晚时手机收到13元的退款信息,备注栏中还写着“加油,免单”。原来,店主无意中听到她们正在讨论求职的事,看出她们初来乍到的生涩和不易,便用这种方式悄悄送上鼓励。
13元,是一顿饭钱,是一句“加油”,更是一份来自陌生人的体恤和祝福。没有什么宏大场面,没有半点刻意宣扬,店主讲得也特别朴实:“就是想让她们心里温暖一点是一点。”可恰恰是这种不着痕迹、不求回报的善意,最能打动人心。其中一个女生后来回应说:“本来找工作挺焦虑的,一下子感觉被安慰到了。”
快节奏的一线城市,每个人似乎都行色匆匆,给人一种疏离感。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丝不期而遇的温暖,反而更容易被捕捉、被记住、被传递。
现实中,类似的善意“触发点”越来越多。譬如,有的咖啡店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待用咖啡”,有的超市老板让环卫工人进屋歇脚,有的房东得知租客刚工作手头紧就主动减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其实都在默默编织一张城市的温情网络。这种不声张、不喧嚣,真实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更可贵的是,这样的善意往往自带“循环”属性,不仅仅停留在受助者心里,还经常通过网络传播、邻里回应等方式被放大、被接力。就像这家沙县小吃店,“退款13元”事件在网上传开后,附近很多居民特意前去消费,用“主动光顾”回应店主的“主动免单”。
善意没有停留在一次退款,而是变成了一场温暖互动。这不是市场意义上的“等价交换”,而是情感层面的“增值循环”,不仅没有被消耗,反而越传越广、越聚越多。
事实上,一座城市真正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经济总量、高楼大厦这些“硬实力”,也在于包容和温度这类“软环境”,比如更好的租房保障、更畅通的就业服务、更友好的公共服务。尤其在当下,年轻人选择一座城市,在意的早已不只是薪资和发展空间,他们在意的还有生活氛围和心灵归属。能不能被接纳、是否被欢迎,往往就体现在细微之处。而每一位普通市民,其实都是城市温度的“代言人”和“传递者”。
善意不在远近,不在大小,而在是否真诚。因为,温暖从来都是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而一座城市的善意,就存在于普通人之间每一次守望相助的选择里。
(谢丹玲 董文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