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如何让八一起义的军旗在游客心中升起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陈文 通讯员杨希勤报道:近日,有游客反映,南昌市八一广场的热门打卡点被商拍占据,导致他们排队20分钟都无法拍照。南昌相关部门迅速作出响应,在靠近江西省美术馆前的广场北侧划出专供游客打卡的区域,设置了专门的排队通道,实行限时拍照,并安排工作人员在现场引导游客有序打卡。
这一及时举措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大家纷纷表示:“执行力拉满,南昌文旅上大分!”“能听到人民的声音,为英雄城点赞!”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在广场上的合影,背面的江西省美术馆。 图片由受访人员提供
近年来,南昌市八一广场一直是外地游客来南昌的必游之地。据一位广场执勤人员介绍,今年暑期,八一广场每日客流量预计接近 10万人次,“执勤一小时,平均有三四十人问路。”
南昌市宣传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1日,在八一广场举办的“弘扬爱国志 奋进新征程”升旗仪式,现场观看人数突破8.2万人,其中,75%的观众是外地游客,同比增加 0.2万人;全网线上观看直播人次超2000万,同比增长66%。
八一广场为何能够成为深受外地游客喜爱的“顶流”?或许答案就藏在广场上的人、事、物当中。
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八一广场兼具纪念性、文化性、群众性等功能。广场位于八一大道、北京西路、中山路、孺子路等市区主干街道的交汇处。从南到北,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金水河与金水桥、军史浮雕、升旗台、音乐喷泉、军史长廊等依次排列,中间东西两侧还有绿植小径,供游客和市民纳凉休憩。广场外围,江西省美术馆、新华书店、百货大楼、万达商场、武商 MALL 等历史建筑和现代商业群依次排布。
自1956年12月,八一广场的前身——人民广场建成开放后,这里一直是南昌城的市中心。尽管周边的建筑经历了由政转商、退商还文的演变,但广场始终稳定地承载着市民的日常需求,见证着城市的变迁,成为承载英雄城红色基因的重要空间。
这几年,八一广场逐步从城市的活动中心升级为各地游客的打卡“圣地”。每月首日举办的常态化升旗仪式,更是将全国人民的目光吸引到了这个“军旗升起的地方”,源源不断的外地游客,将这一天的八一广场挤得满满当当。肃穆的仪仗队、热情的游客群、鲜艳的国旗红、彻夜守护的公安蓝、无私奉献的志愿红……共同构成了全国人民对八一广场的新记忆。
“46 秒,是国旗与历史的同步,也是军人与时代的同步。”武警南昌支队承担了今年“八一”升旗仪式的升旗任务。负责护旗方队训练的武警南昌支队干部刘祚刚表示,为确保升旗仪式万无一失,今年的升旗方法由原来的自动升旗改为手动升旗。晚上11点、凌晨3点,当城市还在沉睡时,护旗方队的队员们就会到广场一遍遍练习升旗,直到双手磨出血泡,肌肉形成记忆,让国旗与国歌同步抵达旗杆与旋律的高点。
▲志愿者视角拍摄的今年8月1日的八一广场升旗仪式 。 图片由项泽坤拍摄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项泽坤永远忘不了八一广场上那一抹鲜艳的国旗红。“这是我人生中看过的最有意义的一次升旗仪式。”今年8月1日,他和同校的33位师生成为广场上维护秩序的志愿者。看着从全国各地赶来、操着不同方言的人相聚在广场上,彼此分享着此行的收获和对升旗仪式的期待,项泽坤深受感动。“有驱车800公里赶来的游客,有香港和内地的明星,也有退伍的老兵,这种爱国之情的感召力真的很强大。”他说。
从护旗方队的刻苦训练到广场执勤公安的严密布防,从数百名志愿者的彻夜守护到清晨地铁提前 45分钟的首发,从广场周边增设 20多个公厕到周边商铺自愿开放营业场所供游客休息……自2023年8月起,全市数十个部门单位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已共同守护25次国旗的升起,累计满足了超90万现场观众的期待,这一活动也成为体现南昌市治理能力和组织水平的生动注脚。
▲八一广场升旗仪式现场。 图案来源南昌文旅微信公众号
今年暑期,“七一”和“八一”两场升旗仪式为南昌带来了不少客流。记者走访了解到,万达广场、百货大楼、武商广场等地的客流随着广场客流的增加而水涨船高,部分商户的营收较平时增长了四五成。江西省美术馆、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等红色场馆几乎日日爆满。“八一红色印迹——南昌起义史迹展”“那年八一”沉浸式历史剧、“光影八一”灯光秀等也吸引了大量游客,以更加沉浸式、年轻化的方式让八一文化走进了观众心里。
“八一广场及其升旗仪式的火爆,证明了八一精神有着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叶桉认为,八一广场升旗仪式已成为承载红色基因、彰显新时代南昌城市气质的重要文化活动。以八一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融入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中,推动八一文化从革命传统教育的“单一功能品牌”向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综合功能品牌”转变。他建议,可以进一步丰富八一文化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围绕升旗仪式做精做细系列品牌活动,建设运营好今年新开工的陆军博物馆,将其与八一广场、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等革命旧址以及大量红色文物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系统的革命传统教育、军史教育和国防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游客和市民的文化需求,为20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献礼。